生油月饼

       饼应该是节日色彩最浓厚的食品,自带喜气。

       小小的一块月饼,被演绎得花样百出,门派颇多,广式、潮式、晋式、苏式等等,林林种种,五花八门。


       湘潭却有一种独特的月饼----生油月饼,这应是老湘潭人从小吃到大的独有记忆,据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生油月饼又称五仁月饼,是苏式月饼的一种,依照湘潭人的习惯有所改良。

       与目前极尽奢华的月饼包装相比,生油月饼的包装非常简单,甚至有些寒酸,一张薄薄的油纸包裹着,锃亮油汪汪的油纸上印着各食品厂的名字,很老式的图案,非常八十年的感觉。


       与广式月饼的绵软口感不同,生油月饼讲究的是酥、松、脆,外观金黄饱满,掰开香味浓郁,皮薄馅多、甜度适口。清人袁枚《随园食单》对月饼有描述:“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总觉得这说的是苏式月饼,甚至有可能说的就是生油月饼,或许当年袁枚品尝过湘潭的生油月饼?

       生油月饼基本都是小工厂小作坊手工制作,几乎没有机器生产。

       老师傅们做月饼自有一套,制作一个生油月饼,一般要经过八道工序。

       先选用优质面粉作主料,按比例加入井水和白糖人工搅拌,不断揉搓,发好后即将面搓成长条状放在木质案板上开始切胚,也就是制作初胚,一般按二两一个切胚。

       馅非常讲究,精选杏仁、花生、桂花、核桃仁、瓜子仁、冬瓜糖、桔丁等,而且都是当年出产的。现在也有对馅优化的,在原来的基础上添加桃仁、腰果、桂圆肉等配料,使月饼的甜度更适合湘潭本地人的口味。所有原材料去壳取仁后用砂锅烘焙或铁锅油炸至脆,按比例搭配入木桶用木棍捣碎。


       馅做好后包入初坯中心,老师傅们不用磨具,用手一压一拍一搓,即成圆型月饼坯子,然后刷煎板油(湘潭人特别喜欢用猪肥膘制油即板油,有着独特香味。)一个个坯子排着队放入烤盘中入炉烘烤,烤炉多用特制木炭生旺火,也有使用优质无烟煤。烤盘在火上不断转动,待坯子面金黄即可。

       纯正的生油月饼,皮子起酥要好,馅一口咬下去质地非常软,甜度也不会太高,放置一段时间后吃起来口感与刚出锅时无异。

       很多时候都是买到热乎乎的月饼赶紧吃,细细地品味。

       打开油纸,香味扑鼻而来,金黄色的面皮,轻轻地咬,一碰就碎,层层叠叠的松脆香酥,带着淡淡的咸味,隐隐的甜味,有种让人心疼的脆弱,连掉下的脆脆的碎末都忍不住捡拾到口中。

       脆皮下是厚实的馅,各种甜或咸交织,口感极其扎实,冬瓜糖的绵软,花生米的香脆,桔丁的清幽,以及杏仁香核桃香花生香等交相辉映,甜咸适口,重油而不腻,滋味丰富,馥郁浓厚。

       如果是第二天吃,有时也会在锅里蒸热一下,口感更为细腻,温润绵软,有一种睡回笼觉现世安逸稳妥的感觉。

       生油月饼都是作坊的小本买卖,藏在街头巷尾,铺面不大,价格很亲民,三四五一个,所以普通湘潭人都好这一口。但并非全年都有,湘潭有几家大的作坊,从7月份开始,生油月饼每天能卖出一万个左右,到中秋节前两天,生油月饼的销量每天将超过两万个。奇怪,中秋过后不久这些老字号就不卖月饼,只卖桃酥、焦切之类了。

       小时候月饼也是珍稀物品,只有过节时才妈妈才给我们每人发一个。有一年妈妈提前一天买好一包生油月饼藏在柜子顶上,妈妈自认为神不知鬼不觉,她老人家哪里知道我们三个孩子是公安后代,自带侦察天赋,不管家里哪个角落藏了吃的东西,我们的“狗鼻子”都能闻出来。妈妈一出门,我们就翻到了月饼,本来说好每人只吃上面那层皮,结果吃起来刹不住,一大包月饼全吃光了。到中秋那天,妈妈眼中的月饼只有一堆油纸。

       小时候物质的匮乏,让我骨子里有挥之不去的贫穷感,碰到好吃的几乎往死里吃,不吃腻绝不罢休。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中年新陈代谢减缓一吃就胖之后,才被迫变成浅尝辄止。

       曾经一段时间,我不吃生油月饼,改吃广式月饼,好像更软糯香甜。但是在北方呆久了,反而忘不了生油月饼,一到中秋前夕,就让人从湘潭带生油月饼来北方。也许年纪越大,童年的味蕾越是强势回归。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油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