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共情#第二章读书笔记

在这一章中,作者告知我们:共情不能自然而然地激发善,只能与已经存在的善相联结。

然后讲到如何让你产生共情,如果是经济学家,或许可能让你尝试激励的方法。简单粗暴的就是钱,这是从物质方面的,但是也有限制。就是假设是需要捐助的是钱就不太合适了。第二方面,风俗有很强的力量。如果你希望别人停止做一件事,那就别告诉他们人人都会这么做。激励对人们身上自利的那部分起作用,习俗对人们身上社会性的那部分起作用,而第三个让他人伸出援手的方式就是引发他人的共情。

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引发共情的似乎都是外在因素(包括“引发内在的同理心”),而并非发自内心。所以,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也样的共情是否是真实的共情。

讲了有关的3个发现

#发现1:共情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

它背后的假设,即别人与你一样,并非总是一个正确的假设。这个世界上的很多痛苦和失败,都源自我们自以为是地用自己作为理解他人的模板

我们假设别人与你一样,或许有一个前提。或许他是一个亲近之人,而所谓之亲近,或许是因为价值观念的相近。所以有可能误以为他人和你是一样的。

#发现2:共情体验受个人判断影响;共情体验会受到我们对共情对象的看法以及对对方处境的判断的影响;共情也受到每个人所属群体的巨大影响,即想到或看到的人是“我们”的一分子还是“他们”的一分子。共情并不能决定你对他人的道德评价。恰恰相反,是你对一个人的道德评价决定了你是否会对他共情。

这里谈到的是一种体验情绪,就是当有价值判断,感受的时候,感受中产生的情绪,会影响共情。比如乞丐乞讨。当对乞丐有价值判断时候(比如他是坏人,肮脏的),共情的行为就会减弱(如给予帮助)

#发现3:理解不等于感受。一个系统负责共享他人的体验,即共情;另一个系统负责对他人的心智状态进行推理,即心智化或心智解读。两个人可能具有相同的共情能力却选择不同的运用程度,而且共情可以被人们与对方的关系激发或保持。

这里讲到其实对于事件人会有两个系统处理,一个是共情,一个是心智解读,其实这里我更加倾向于认知。

假如共情唯一的结果就是让人身临其境地体验痛苦感受,那么对帮助他人而言,这恐怕是最苍白无力的一种影响了。

想要用共情来驱使人们主动帮助他人,那就必须换个方式了。共情的力量取决于一个人的体验是否足够显眼以及是否能够为人所注意到,使人难以忽视。共情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激发善。恰恰相反,共情需要与已经存在的善相联结。

2020年5月18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摆脱共情#第二章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