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王》一文中作者的善良

《老王》是杨绛的一篇纪实散文。这篇文章现收编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是一篇教读课文。很多的授课者只是围绕老王的善良性格来分析课文的主旨及写作特色。而对作者的善良仅仅是依据“愧怍”来做文章。我觉得分析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现时,要注意联系作者处世的背景及生活阅历。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作者杨绛的善良。

一、从文本研读作者的善良

杨绛一家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不幸的。老王是她家的邻居。老王 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打了一辈子光棍,

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由于老王职业卑微,社会地位低下,再加上生理缺陷,时常成为别人鄙视和嘲笑的对象。但作者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歧视老王。别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而“我”为了照顾他的生意,却“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不仅是车夫与乘客的一般闲聊,那是善良者的心理交流,使老王孤独的心灵得到了慰藉。别人取笑老王眼睛瞎了一只,是因为“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才导致眼瞎,而作者却认为“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作者的女儿还给老王送大瓶的鱼肝油吃。而老王“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

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冰价相等。”可见,穷苦卑微的老王却有着一颗热心诚恳、淳朴善良的心。在“文革”时期,所谓的“反动学术权威”

是要被打翻在地,踩在脚下的。但是,这些对老王都不会有 丝毫影响。作者丈夫默存(即著名作家、学者钱钟书)“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老王帮“我”送他去医院看病,并坚决不肯收车钱,在“我”的坚持下,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担心看病的钱不够用。最令人感动的是老王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下了人情,去世的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在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候,还惦记着知恩图报,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和香油送给关心照顾过自己的人,怎能不令人感动万分呢?虽然只有一二十个鸡蛋,但在“我”的记忆里却是“多得数不完”。从文本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老王虽是一个很苦的人,但从他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受人好处总也不忘、临死前送来香油鸡蛋来感谢这几件事中可以看出来——老王老实厚道、善良淳朴、知恩必报。对于这位悲苦的邻居,作者一家人也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同情和关心。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对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呢?1、他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3、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4、关心老王的生计;5、她女儿送老王鱼肝油,治好了老王的夜盲症。

二、从主旨感受作者的善良

我们来看一看现实情况:社会上那些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他们在弱者面前耀武扬威,肆无忌惮。没有给予弱者应有的尊重和关怀,更谈不上愧疚。当作者得知老王去世后所表现的反思与愧怍。“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 这是“善性”心灵的交融。同是善良者,他们的“善性”情感是相通的。这种情感已经打破社会地位的束缚,是伟大的,是值得赞美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作者此时心里不安的是什么呢?是因为吃了老王的香油和鸡蛋吗?是没有及时领受老王的谢意吗?都不是,真正的原因“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啊,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这些年来,相对于老王的善行来说,她感到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远远的不够,这使她每每想起老王就会觉得愧疚和难过。这是善良者虔诚的反思,这是作为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含蓄的呼唤。如果作者没有一颗善良的心,一份平等、真诚的关爱和同情,她怎么能在老王离开人世几年后还从内心深刻地反省自己呢?

三、从境遇探究作者的善良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作者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先生都是受尽了屈辱和蹂躏之人。他们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打入了牛鬼蛇神的阵营,并下放到五七干校进行劳动锻炼。不用说,生活是极其艰辛的。但她以善良之心对待别人,以乐观的心态迎接命运的挑战。这在杨绛的《干校六记》、《将饮茶》等作品中都有记载。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和的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杨绛用善良的心体察他人,用感恩的心对待世界。这正表明作者具有“人道主义”精神,也正是其“善良”品性的集中体现!

作者之所以能够心怀善良,善待每一个人,是因为她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富有人文关怀。就像她在《一百岁感言》中所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请记住: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更有现实意义。现实生活中的“老王”还存在着,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并没有消失。那么,我们如何关注生活中的“老王”呢?请大家付出实际行动,就像作者杨绛那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理解《老王》一文中作者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