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什么是结果偏见? 我们又应该如何能够利用这一点呢?
概念:结果偏见 我们看到一个人获得了成功,就会立刻认为他过去所有的行为都是那么地有道理,可成功者自认为的那个经验,也很有可能是他没有获得更大成功的绊脚石。 避免结果偏见的两个方法: 1.归纳之后再演绎 2.学前3问: 这个结果,真的有一个人为可控的原因存在吗? 这个分享的人,真的知道那个人为可控的原因是什么吗? 他引以为豪的,会不会恰恰是这个宝玉上的瑕疵呢?
案例1:
举个我自己的切身经历。我上小学的时候数学不好,考试成绩常常落在六七十分,八十多分就算好成绩了。因为我大部分扣分都在纯计算题上面,所以有一次我就特别认真,所有计算题都算对了!考了个97分,全班第二。以前的小学拿考卷是老师从第一名开始念名字,自己上讲台从老师手里接过考卷,当第二个名字就是我的时候,就听到很多轻声的惊呼,然后是“她一定是抄别人的”的议论,议论声音不是特别大,但是足以让老师听见,老师什么都没有做,表情严肃的把考卷递给我,然后念下一个人的名字。我在大家异样的眼光注视之下回到座位,可想而知我的心情!可怕的结果偏见!这个结果导致我失去了上数学课的兴趣和努力的动力。也许老师当时也是那么想的吧!如果当时数学老师看到刘老师的这篇文章,除了用归纳法总结出过程,还能再用演绎法回推一次(我周围所有人都比我考的差,我能抄谁的呢?)再给大家一个正确的指导,可能就此改变了我的人生!我用了数年的时间才走出这个阴霾,也就是花了巨大的沉默成本,其实这件事也间接地影响了我的个性,真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刘老师的这篇文章,也能真正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与生活之中,因为也许你的一个结果偏见正在毁掉另一个人的人生!
案例2:
华为例子:有段时间微信圈刷屏--华为老总任正非只身一人排队等的士、在食堂和员工一起排队打饭。文章结论:这么大公司领导,没专车、不搞特殊化,是华为成功的原因。 这不应该是根本原因。反例:马云又是保镖、又是专车,一样成就世界知名企业。
案例3:
记得当年小米火的时候,大家都追捧小米,鼓吹小米的情怀、性价比、以及社区运营,各种文章评论也是盛极一时,似乎小米模式就是企业成功的必修课程;但如今面对小米手机出货量下滑,大家又开始质疑情怀、质疑小米的模式,手机出货量下滑,也许只是市场环境变化;我认为评论某个事情成功与否应该看到当时的大环境,以及当下的大环境,时代在变我们追求成功的标准也应该变化,谢谢
18.涨工资,只能让一个员工快乐三个月。是什么道理,又应该如何利用?
行为经济学称之为:适应性偏见。一个人对任何一件事,有了之后就会习惯。好东西久了,也会习惯,坏东西久了,也会习惯。入芝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听上去很高大上啊,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习以为常”。
案例1:
5分钟商学院,我们是刘老师的学生也是您的客户。好像学生时代读书高考一样,一年的课时,哪怕是再好的老师,再好的内容,还是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偏见,主要症状:上课不认真,打瞌睡,逃课。刘老师深明大义,帮我们打破适应性偏见:1.延长幸福感:把一年课程内容,分拆成一天5分钟,当你每天晚上有个把小时空闲的时候,就是跟你说5分钟,就这么滴任性,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明晚分解。2.意外幸福感:每周邀请各行业菁英分享实战案例,并与学生交流问题看法,顺便送个小礼物3.对比幸福感:每日课程后,学员在议论区争先恐后发表真知灼见,被老师选为精选评价及被点赞,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呀。
案例2:
说说意外幸福感!我的夫人开了一家培训学校,从本月开始,她决定给做的好的员工一些额外奖励!开始的时候,她决定将额外奖励与工资一同发放,我及时的叫停了!因为学了刘老师的比例偏见以后,觉得将小额的奖励和大额的工资放在一起员工不会有感觉!所以建议她发微信红包!对于微信红包来说,平时收到的都是几角几元,一次收到几百额外奖励微信红包,员工自然会意外幸福!果然,她收到了很多暖心回复!另外,夫人的红包名称叫“一可的喜悦”,(我夫人的名字叫张一可),这样的红包名称也向优秀员工传递了认可与感谢,员工超赞,你也不妨一试!
案例3:
我会给每个月工作表现最好的员工写一封亲笔信,有的时候会写给员工的家属(父母或者配偶),肯定他们为公司做出的贡献。如果有员工一年之内收到我的三封信,那他就自动成为年度优秀员工。这么做的成本是我每个月会多付出一个小时的劳动时间,但收益不仅仅是那个受到了精神激励的员工更加努力的工作表现,而是通过这种坚持不懈的具有仪式感的行为,宣扬了一种正向的价值观。对于员工而言,这比每个月多给他一点钱更能激励到他。当然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一起来,效果更好。
案例4:
刘润老师,我是做进口红酒的,红酒的定倍率很高,尤其是名庄酒。但这个行业,给客户送瓶酒那是最常见不过的,听完这期节目,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一开始给客户送酒一般都是年底送,一次送一箱或者两箱,效果真的不怎么好,客户很多时候一年过去了,就把我忘了,后来,我每次送酒最多是两支,绝大多数都是送一支,包装的好点(也是十几块的成本),但是每逢节日都送,一年大小节日加起来送也差不多6支左右,效果却好了很多,许多常喝酒的老客户都非常稳定了。延长客户的幸福感,真的很管用。
案例5:
作为老师,谈谈对学生的激励。 1.延长幸福感:(1)通过持续的不定期的赞扬 2.意外幸福感:(1)一些学生虽然成绩暂时一般,但是某件事做得很好,或者身上一个特质值得发扬学习应该主动表扬,私下里进行鼓励,并且课堂上提出。(2)在上课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这个同学一句话说得很好,也许他自己都不能肯定,这时候就应该直接表扬并且给予肯定,他就会变的更佳自信,课堂上也会更加认真投入,回答问题更积极,对老师,学生,相得益彰。 3.对比幸福感:(1)找某道题做得特别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解,并介绍自己的经验,这会让他更加相信自己(2)光荣榜,前几名同学放在教学楼,甚至学校门口的光荣榜上,会让学生感到很自豪。 所以即使没有物质方面,以恰当的方式,在精神方面给予鼓励,效果也会很好!
19.不完美的东西,为什么反而受人喜爱,妈妈为什么都喜欢晒娃?
鸡蛋理论,是源于消费者的一种行为特征:我们对于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或者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
为什么会这样?美国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认为,我们对某一事物付出的努力不仅给事物本身带来了变化,也改变了自己对这一事物的评价,付出的劳动越多,产生的依恋越深。
运用:两个方法
第一、让用户有参与感。
小米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让早期用户参与它的手机操作系统MIUI的功能和体验设计,获得一批忠实的种子用户,成为扩散的起点。
另一个案例是苹果的iPad。苹果公司提供一项免费的服务:激光镌刻。消费者可以自己构思和创作一段文字,苹果公司快速进行激光镌刻后发货,增加消费者的参与感。
第二、让用户付出劳动。
浙江有一个烘焙零售业的民企老板,开了几百家连锁店。他的门店里面,有着一张巨大的操作台,一排椅子。这个老板说,顾客可在这里动手,自己制作蛋糕,然后再花钱,买走自己做的作品。据说这项DIY业务的毛利颇高,比门店卖成品蛋糕更高。
其实,如果你没有操作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蛋糕里放一卷奶油,让他们可以自己在蛋糕上,写上“生日快乐”四个字。
核心:
运用这套理论的最简单方法,就是:
第一、让用户参与感,投票,选择,搭配等等。
第二、让用户付出劳动,留30%的工作给用户自己做,这个商品就能在他心中镀上光环。
案例1:
上世纪50年代,某家食品公司发现,他们的蛋糕粉一直卖不好。研发人员对配方不停改进,用户就是不买帐。这问题难倒了食品公司。
最终,美国心理学家欧内斯特发现,蛋糕粉的滞销,真正原因是,这种预制蛋糕粉的配方配得太齐了,家庭主妇们损失了“亲手做的”那种感觉。
于是欧内斯特提出:把蛋糕粉里的蛋黄去掉?这个想法被称作“鸡蛋理论”。虽然这为烘培增加了难度,但家庭主妇们觉得,这样做出来的蛋糕,才算是我“亲手做的”嘛。蛋糕粉的销量获得了快速增长。
后来,一位叫桑德拉的美国大婶,根据鸡蛋理论,提出了一个“70/30法则”。就是说,如果你使用70%的成品(比如蛋糕粉)和30%的个人添加物(比如鸡蛋),你就能用最少的劳动,把工业化的“食品”变成个性化的“美食”。
案例2:
人会对帮助过的人留下好感是这个原因吗?正确。你帮过一个人,你会更喜欢他。反过来说,你想让别人喜欢你,想办法让他帮你个小忙。
案例3:
作为一名设计师,最烦恼的莫过于客户对设计的反复修改几易其稿了。应用“鸡蛋理论”,我们可以尝试在设计过程中多跟客户沟通,让业主多参与到设计中来,甚至可以巧妙地引导客户“亲自设计”出某些我们想要的细节。这样客户对设计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因此会对设计产生出“自家孩子“的感觉,那么方案惨被推翻的可能性也许就大大降低了!
案例4:
儿子七岁,不爱吃青菜,有天晚上,让他自己从冰箱选菜,并洗菜择菜,我负责炒,再让他在提示下加入调料,当晚,他竟然吃得精光!一直到现在,屡试不爽。聪明的妈妈懂得偷懒,原来也是有理论依据的,莫不成就是这宜家效应??
案例5:
公司推出的一项新规章制度,如果事先征求过员工意见,实施就会比较顺利。
案例6:
我们之前帮一对年轻人策划婚礼,新娘特别喜欢沙画,新郎觉得没有新意,后来我们跟新郎私下里密谋,由新郎自己DIY一个沙画爱情故事,我们出面跟新娘沟通把沙画换成另一种创意。我们帮助新郎缕了他们10年恋爱长跑的10个场景,他用2个月的时间秘密练习创作,最后我们后期制作出一个简笔画式的沙画故事,配上新郎深情的旁白,婚礼现场让新娘意外惊喜,感动,现场来宾也都被深深打动了。因为我们不是专门的婚庆公司,只是朋友或慕名而来的客户才会接,这是我们做的第一场婚礼,之后就立了规矩,婚礼过程中必须至少有一项是新人高度参与现场给对方惊喜的内容,不认同的新人我们不接,结果新人们都很喜欢,而且充满期待,我们认为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公关事件,情感的表达是这件事的核心,愿意为对方和家庭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想法等等才更有益于未来的生活,因此我们告诉每一对新人,当你们决定跟我们签合同时,婚礼已经开始了,或许一生都不会结束,因为它并非一场仪式,而是你们内心的历程。坚持回答习题,参与进来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商学课
案例7:
房地产从业人员,看完一想到客户自己搬砖浇捣混凝土的民工样,我就觉得好笑。哈哈哈哈…华夏银行邀请企业家到山区扛砖砌瓦,亲手给孩子们建了一个图书馆。大家对那个图书馆的感情,比自己家都亲。
案例8:
在管理中也经常作用这个原理:跟一线员工息息相关的事情,我一般都会开会让他们发表意见,最终综合大家的意见形成的决议,执行起来也比自上而下的命令要好的多。究其原因,是在参与和付出过程中,彰显了自身的价值。
20,你买了车之后,发现满大街都是这个牌子的车,这是怎么回事?
案例1:
以偏概全:只看到同一星座的人的共同点,忽略更多不同点。自己怀孕了就发现满街都是孕妇,自己刚买买了某款包,就发现好多人也背这款,事实一直都存在,只是自己只关注了其中的一个点。 眼见为实:当经常去医院看到各种病人,就感觉生命太脆弱,处处是危险。实际生病和遇到意外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人。 先入为主:对一个品牌的印象会停留在自己最初认知的阶段,即使现在这个产品已经随着时代发生变化,心里还觉得是自己认为的那样。对人的第一印象也是一样很难改变,尽管理性总是在提醒不要先入为主。 举一个小栗子,早上给娃煎三文鱼,心说谁还没做过鱼啊!冰箱里拿出来直接扔油里,煎过2次之后看到说明:请用水冲去表面的浮冰并用厨房纸巾吸干水分入锅。顿时无语 懂点科学,理性思考,最好再学点概率和统计学是不是就能避免掉坑里了。高手就可以利用这些心理赚取大把的银子了!
案例2:
利用概率偏见的方法:我此前是做销售的,在带客户第一次参观公司的时候就能利用好可得性偏见和沉锚原理。首先客户来到公司,看到我们用的家具,家电都是崭新的知名品牌,看到我们公司大堂的花园的植物都打理得很好,一个花园式的办公环境,另外也看到我们公司的认真全部统一服装(西服),给他们带来专业的感觉。虽然他能否跟我们达成合作的评判标准可能有100个,但他看到刚才几个条件给他留下的好印象,这使他对我们已经有了较大的好感,接下来我们的交谈如果不出错误的话,我们的成功率已经很高了。代表性偏见:带客户参观我们曾经做过的成功案例,最好是业界或者在社会中有代表性的项目,比如我们提供了世博会场所的建材,比如我们很中国最大的五个房地产企业都有长期的合作等等,这样就能给客户进一步的感受到我们公司的实力,加强了合作的意愿。
案例3:
分享一个经典的日常例子:某些人重男轻女,只想要男孩,所以四处找偏方,听说某处有个老中医的药可灵啦,吃够若干天保准管用,而且医生承诺:不灵不收钱,于是前往捧场,就这样老中医远近闻名,声音兴隆。来分析下:任何吃过老中医药的,生男生女的概率都是50%,即相当于有一半患者会夸这药灵,然后口口相传,免费的广告吸引来更多的顾客。如此以来,说药灵的人数会不断扩大,虽然认为药不灵的人数也在扩大,但基于“有病乱投医"和“试一试又不会死人”的作用,“神医”就此诞生了,而且只要把给顾客的药价提高到正常价格的两倍(没有人反对秘方价更高,价高说明好),这样的承诺仍能稳赚不赔的。这样的“神医“谁不会当,这样的生意能不赚钱吗?这样的故事仍在天天上演,可见寻常人的“概率偏见”多么根深蒂固。
案例4:
我觉得利用这个原理,在商业上我们给顾客体验产品时可以先介绍几款最拳头的产品给予体验,让客户建立良好第一印象,一段时间后客户会认为你所生产的产品肯定是一流的。在商务谈判上也可以利用这种心态,谈判人员保持专业的形象,获得顾客好感,带客户去比较好的场地参观,那么客户会认为公司所有项目均能真确履行。
21,如何通过涨价,反而能让产品卖的好呢?
一百多年前,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其著作《有闲阶级论》提出炫耀性消费:消费者购买某些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即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种现象被称为:凡勃伦效应。
如何有效提高市场份额?
第一,贵不是目的,能炫耀才是。贵,但不能炫耀,是不会有人买的。所以,贵的东西,必须能做到让外人一看,就知道这东西贵。比如、LV的包,Burberry的围巾,有了这些经典的标志,别人才知道我买了大牌。
第二,穷人也有“炫耀需求”,这种需求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装。装,是一种刚需,一种就算没有钱,也要展示自己优越感的强烈需求。比如,年底朋友圈很多人晒书单,但是,中国42%的成年人,一年其实都看不完一本书。你要怎么办?千万记住:帮助他装,不要揭穿。
第三,如果你是医生,你甚至还可以用这种“不买最好,只买最贵”的“凡勃伦效应”治病。曾有研究者对12名帕金森症患者进行实验,一针1500美元的“贵药”,比一针100美元的“便宜药”,改善情况要高9%-10%。但其实,这两种药都是生理盐水,都是安慰剂。人们喜欢“贵”的心理,居然能帮助治病。
核心
运用凡勃伦效应时要注意,贵不是目的,能让消费者恰到好处地炫耀,不露声色地装,是核心。你做到了这一点,商品就能越贵,越有人买。
案例1:
我店里就有这样的产品,比如一批进货价差不多的商品,销售价格就不一样,一半我会选择其中四分之一左右款式特别大众化市场上重复款较多的的产品不怎么挣钱拉顾客为主,因为概率偏差会让别人感觉这个店整体便宜,然后一半左右的产品正常利润,另外四分之一的款式独特的市场占有量较少的走高利润路线,因为真有一部分这样的人,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虽然店铺大部分产品走量为主,但是这四分之一的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产品基本就能满足店里的开支了。
案例2:
当一个人的财富远远高于一般消费水平时,买什么东西不重要了,关键得体现出优越性,就是我有你没有。比如买奢侈品,买豪车,甚至买好多辆豪车,价钱不重要,最好是全球限量版,越贵越好。
案例3:
微信朋友圈的定位功能。比如去趟泰国游玩,花得钱并不一定比在国内的一些地方多,“摄影配图”什么的也不是重点,重点是配图下面的定位。为什么平时发景色图片不显示定位,一到国外就打开呢?有些风景还真没有国内的景色好。重要的不是让朋友圈的朋友看风景,而是让别人知道我就在这里。朋友圈有时是充当一种炫耀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