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165天,7.37君子坦荡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65天

原文阅读: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译文讲解:

孔子说:君子的心路宽广平坦,普通人的心理常常总陷于忧愁苦恼的情绪中。

启发思考:

        这两句话几乎妇孺皆知。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小人”是“普通人”的意思,不包涵心胸狭隘、心术不正之意。

      孔子的君子小人之说,主要是描述普通人“小人”和达到理想人格的“君子”之间的差别。孔子曾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篇第六》第13章)孔子还说过“君子不器”(《为政篇第二》第12章)。樊迟想请学稼、学为圃,孔子说他“小人哉,樊须也”(《子路篇第十三》第4章)。孔子说樊迟“小人”,不是说他品德不好,也不是看不起“小人”,而是指出他境界不高,没有高远的理想和追求。

      《论语》中记录孔子从各种角度对君子的描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人不知而不愠”、“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等等……不但理想,而且务实。

        而夫子对于小人的论述,更是洞若观火,如“同而不和”、“言不及义”、“巧言令色”、“小人穷斯滥矣”、“小人比而不周”、“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等等……亦是甚接地气,人情练达。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一句很简单的侧面描述,就让我们看到了生动而深刻的人生常态。有追求的君子知天安命、学仁行义,没有患得患失的自我烦恼;缺少远大志向和开阔胸怀的普通人,往往无法放下太多的个人欲求,容易患得患失,常常自陷于烦恼之中。

        孔子描绘出君子的道德文化风范与小人的低俗可悲,而使君子与小人之辨就不再是社会地位问题,而是文化修养问题。这样的君子小人之说、这种道德人格和精神面貌的精英性、示范性、先进性,对于个人提升修为、对于社会培养人才、对于国家管理都有强有力的影响作用。

      首先 ,统治者的权力来自道德文化,而不仅仅是世袭、血统、异兆、武力,老百姓更容易接受。其次,统治者如果道德文化记录太差,就成了无道昏君独夫民贼,民人就有权不承“载”你而颠“覆”你。第三,强调道德文化修为,开通君子与小人的流通路径,缓解疏通君子与小人间的先天的身份对立,为后世建立科举制度打下思想基础。第四,推动教育,增强读书好学上进风习,为社会提供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的人才,以此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

      如果做到“君子坦荡荡”,每天起来都是坦然面对世界,稳稳当当积极主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又能时常琢磨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东西,这大概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了。不过此刻,还是想到昨天铁骑兄转发的文章“虚云老和尚:言下解悟为易,事上磨练为难”。只希望自己已经走在由“常戚戚”的起伏不定到“坦荡荡”的坦然自在的磨练路上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165天,7.37君子坦荡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