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5):吴起拒绝迎娶公主?背后其实是魏国贵族势力的复辟

公元前396年,为魏国打下百年霸业基础的魏文侯去世,太子击即位,为魏武侯。此时距离秦国统一天下还有175年。

一年后,通过变法使魏国强盛起来的老国相李悝去世,同一年将通过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的公孙鞅在卫国降生。

这一年,魏国名副其实的巨头当然是吴起。他44岁,是从鲁国投奔而来的卫国人,在魏国没有宗亲也没有封地,在自己从秦国抢过来的河西之地担任郡守的职务。在《资治通鉴》里,吴起亲口道出了自己的功绩:

1. “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军事上创建武卒制,极大提高了军事力量;

2. “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内政上管理有方,国库充裕;

3. “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 韩、赵宾从”:外交上秦国不敢来犯,韩赵两国以魏国马首是瞻。

时局图

魏文侯重用李悝,推行李悝变法,一方面削弱贵族阶层的力量,另一方面广招天下士人纳入帐下,为魏国效力。这个时期中国的历史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变期,也就是国家的治理从分封制向官僚制转变的过程。从李悝变法到吴起变法,再到硕果累累的商鞅变法,都是一脉相承的思路,打破贵族主导的分封体系,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那么,分封和官僚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呢?

分封制和官僚制

分封制:就是把土地分封给贵族们管理,是世袭的,对于分封出去的地君主没有控制权,但贵族们必须向君主效忠,打仗的时候要提供武士。这与欧洲中世纪的王国有些类似。这样的治理模式让贵族们有了实权,可以与君主抗衡,君主的权力受到贵族阶层的极大约束。

官僚制:君主把土地归为己有,直接派官僚来管理,官僚不世袭,他们只对君主负责。这种模式下,所有的权力就集中在君主手里,君主的力量可以直接延伸到一般平民,可以动员整个国家。这个模式就是后来秦国建立并支配中国两千年的秦制了。但这必然是以削弱贵族力量为代价的。

魏文侯时期,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体系的胶着状态。当魏文侯派大将攻下中山国后,他把中山分封给了太子击,而大臣任座还怪他没有分封给他的弟弟魏成子。显然,当时的主流做法地是一定要封的。既然要封,魏文侯就封给了自己的儿子,这样到头来这地还是由公室掌握。但当吴起攻下秦国的河西之地之后,魏文侯却并没有分封,反而在那里设立了西河郡,让吴起当了郡守。也许这地分封出去也没有哪个贵族敢接得住,只有吴起能守。但吴起没有资格受到分封,他是外来者,身份也不够高贵。但这更符合魏文侯的利益,可以直接掌控额外的资源。吴起,职业经理人而已。

功高盖主的吴起

魏文侯一生在做的就是削弱分封贵族,大量启用士人阶层以强化中央集权。由此,像吴起、乐羊、西门豹、李悝、翟璜这样的能人就迅速崛起,成为魏国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待到武侯继位,吴起已经是魏国权倾一时的权臣了。功高盖主,还掌握兵权的44岁吴起对于20出头新任魏侯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压力。从下面两个人的对话,我们可稍见端倪。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武侯站在游船顺西河而下,环顾魏国大好河山,发出感慨:我国的这些天然屏障真美真好,这真是我们的宝贝呀!这是客观事实描述,洋溢着魏武侯的意气风发和那份自豪。但吴起却泼了冷水,说:“要守江山,在德不在险。”然后举了几个很阴险的例子:“三苗氏被禹灭了;夏桀被商汤灭了;商纣被周武王灭了。”最后补了一句:“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

我看完这一段,哑然失笑。这吴起飘了,举的例子大部分都是以下犯上的例子,俨然把自己看做周公,要辅佐少主呀。如果在武侯的位置放上康熙,这吴起就是鳌拜嘛!有这么个权臣在,新任魏候向贵族集团寻求帮助是很自然的事情,毕竟贵族们都是魏王自家兄弟嘛。按道理,以吴起的功劳,李悝死后他来当宰相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魏武侯却选择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叫做田文的人。注意,这个田文不是后来名扬千古的齐国孟尝君。田姓应该是齐国公室的贵族,何以跑到魏国来当宰相,没有找到其他记载。不管如何,当听到魏武侯任命田文为宰相的时候,吴起怒了,竟然当面去质问田文。他列举上面那三大功劳,三次质问:“子孰与起?”白话就是,“你怎么跟我比?”骄傲但缺乏城府。

田文回答:“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少主刚刚即为,人心不稳,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武侯,你是会选吴起呀,还是选田文呀?吴起已是功高盖主,手握兵权,如果再把宰相之位给他,那岂不是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了?这一点你想不明白吗?

对此,吴起的反应让人印象深刻。《资治通鉴》写到: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吴起“默然良久”,后背应是冷汗飒飒。其实这个时候吴起的命运已经确定了,他后来能够全身逃离魏国已是万幸了。吴起虽然有震天大功,又有精兵在手,但在分封制主导的世界里,要么有君主的支持,要么有贵族的支持,不然很难有所作为。后来,吴起到了楚国,虽然手握军政大权,但一旦楚王去世,葬礼都还没结束,贵族们就把吴起给干掉了。

魏武侯嫁公主其实是贵族集团要求吴起投降的象征

接下来上演的就是魏武侯和贵族们怎么设法除掉吴起了。新任宰相田文没干多久就死掉了,继任他的位置的当然仍然不会是吴起,是一个叫公叔痤的人。这个名字很奇怪,痤疮的痤?什么人会起这样的名字嘛,后世传错了吧!我们看看他的姓,公叔。跟它很像的还有公孙。而且史记有的地方公叔痤写成了公孙痤。这姓怎么就改来改去的呢?

其实公孙也好,公叔也好,原来也不是什么姓氏,而是对于诸侯公室成员的一种称谓。诸侯的儿子叫公子,女儿叫公主。那么嫡公子的儿子就是公孙,诸侯的叔叔就是公叔。对于魏桓子(武侯的太爷爷),公叔痤当然就是公孙痤了,但对于魏武侯,他是叔叔辈的,自然要叫公叔痤了。当然,以上仅是个人猜测,不是史书上记载的。我们再看看公孙鞅(商鞅),他是魏国公室的公孙,不是姓公孙。后来用来用去,后世公孙也变成了姓氏了。最有名的应该是唐朝的舞蹈表演艺术家公孙大娘了吧。

我们再看看魏国公室贵族公孙痤上台之后怎么把吴起排挤掉的。《资治通鉴》沿用了《史记》的记载,讲了一个故事。公孙痤听取下面仆人的计谋,鼓动魏武侯以下嫁公主来试探吴起。如果吴起同意,那他就是对魏国忠心耿耿,如果不同意,他必有异心。在安排魏武侯和吴起见面之前,公叔痤请吴起到家里喝酒,表演了原是魏公主的夫人故意发飙,羞辱自己的一场戏。吴起有了这样的遭遇,当魏武侯提起要将公主嫁给他的时候,他就拒绝了。至此,魏武侯开始怀疑吴起有异心,“起惧诛,遂奔楚。”

这个故事我想了很久也没想明白,最后得出结论,扯淡。首先,公叔痤既然是魏武侯的宗亲,娶公主就是乱伦了。再则,这个时候吴起的年龄快五十了,魏侯要把十几岁的公主嫁给他?那吴起的正室夫人怎么办?公主是不能当偏室的。就算都是真的,仅仅是因为嫌弃公主的蛮横,吴起会明知有被诛的危险,而拒绝娶公主?难以想象年近五十的政治家会如此小孩子气。像吴起这样有杀妻求将这一标签在身的人,娶一个蛮横公主有何惧呢,反过来讲,又怎能试探吴起的忠心呢?

不知道什么人杜撰的这样的故事,既丑化公叔痤,又贬低了吴起,又让魏武侯看着很昏庸。我想,这个故事与其当成史实,不如看成隐喻,可能更符合事实。

公主往往是政治联姻的象征,公叔痤是贵族集团的代表,魏武侯嫁公主的提议其实是象征着想把吴起完全纳入贵族分封统治的体系之下。但吴起拒绝了。为什么?魏文侯时代,李悝推行变法要魏侯打压贵族集团,调动平民势力,吴起是李悝忠实信徒。从后来他到楚国推行吴起变法,最终横尸街堂,就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坚定的变法派。看起来,吴起是一个有理想的人。

吴起的离开代表着魏国贵族分封统治的全面回归,也预示着强盛的魏国踏上了衰落的道路,而这一任务要由经常受到嘲讽的魏武侯的儿子魏惠王来完成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通鉴》(5):吴起拒绝迎娶公主?背后其实是魏国贵族势力的复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