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录——《论语》

  近日,我被一本书更新了对《论语》里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认识。这本书叫《华杉讲透论语》。

  论语大概是我读初中的时候学到的,好像最早学的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课堂上给的注释是:你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这个注释我一直以来都觉得没问题。习,就是复习嘛。

  直到读到《华杉讲透论语》,作者给的注释是:学,就是效法,就是模仿;习就是练习。总的来说就是:你学到的,知识,模仿到的行为,要常常的拿到现实上去练习。

  我认为这个注释是非常正确的!以前总觉得圣人之道离自己很远,与自己无关;自己也不会成为圣人。有了这个注释我就知道:圣人之道在于修身,修身在于事上练。 知识 光是复习没有用的,有些道理你复习也只是死记,也只是硬背,真到遭遇现实冲击的时候,你能坚持用上吗?所以修身要义便在于此。这也是为什么从小学到大学学了这么多知识,也不能全部用上的原因。因为没有在具体的事上练习。

  按照王阳明的说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只要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就可以了。如果我要做圣人,那么,我需得知道什么是圣人之道;然后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从端茶倒水,从迎来送往等等小事去体现。书中提有一个例子:“比如送客,孔子是要站在大门口眺望,一直到客人走远了,不回头了,看不见了,才转身进屋,那我送客,也等到客人的车转完看不见了才停止挥手告别,转身进屋。这样一来,今天我送客的这件事,就算是孔子来做,他也不过如此,和我一样,这件事上,我就是圣人了。”

  你看,这就是圣人之礼,学习就是效仿,那我自己也是如此照做。送煤气、帮修理的、房东的每次从我家门出来,我都是会等他们走远才关上门,而不会立刻就关上门。马上关门有赶客的意思,绝非礼貌的行为。

  这样看来,好像做个圣人很容易?非也!即使我们照做了,但是能坚持做吗?能一直坚持到死亡那一刻吗?所以难度应该不是怎样做,而是做多久?因此才要事上练。我们只有事上练,日日练,才能练出意识习惯,才能成为你人体行为的一部分,就像眨眼睛,很自然而然的这样做,并没有刻意为之。

现在重新看来,圣人之道,也并非遥不可及。用模仿学习圣人之道;用练习成为圣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录——《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