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才是心理学》第二天

心理学与世俗智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喜欢用简单粗暴的“民间智慧”来解决问题,但往往存在两种问题:一是,它们常常自相矛盾,我们根本无法验证它的有效性和一致性。例如,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但又会说“该出手时就出手”;会说“欲速则不达”,又会说“时不我待”等等意思相反而又都有道理的话语,那么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到底该运用哪种观念呢?所以又会衍生出一个结论:道理我们都懂,为什么就是过不好一生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你遇到困难时选择哪种观念的思考过程、判断过程。

      常识往往以一种智慧,而不是科学的形式出现,而心理学则扮演着一种世俗智慧的检验者的角色,因此常常与人们的文化信念发生冲突。检验的内容即此理论是否具有“可证伪性”。可证伪性标准是科学理论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它表示科学理论必须有验证其真伪的方法。越精确的理论越可证伪,相反,那么坏的理论会以笼统的形式出现,以免于被证伪。

    不可证伪的理论最严重的危害应在于阻止科学的进步,而可证伪性“具有解放意义”。那么,为什么称为“可证伪”而不是称为“可证真”呢?要知道,定义什么是正确,比排除错误要困难得多。比如,医学上很难定义什么是健康,但是更容易找到什么是疾病。也因此,科学总是去探究未知,而不是去证明那些早已为真的理论。

      但在现实中,人们往往相信伪科学,为什么呢?因为,科学仍然有其局限性,仍然有许多它无法解释的现象,而人们并不能忍受未知,但这些神秘理论恰好可以“填补”这些空缺,给人以安全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这才是心理学》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