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侠与强盗

         所谓游侠,在汉代之前的中国颇为多产,他们倒不一定像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那样,有登高窜低如履平地的本领,但一定是仗义疏财如宋公明之流,平时也好打抱个不平什么的,类似于教父中的唐科里昂。名声特大的游侠,如朱家郭解之流,由于受到民间推戴,自然在乡间形成了另一个权力中心,在汉代以后权力日益向中央集中的大一统社会中,游侠自然越来越不受统治者待见。

        其实,秦末汉初是游侠的黄金期,如果说秦之前在中国政治舞台最高层活跃的,必然是门阀贵族,那么,反秦武装大大小小的头目,多少都带点游侠色彩。陈胜吴广之后楚军的最高领导项庄,年轻时就任侠好客,还曾因杀人入狱,幸好朝中有人,才幸免一死。他的侄儿,那位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项羽,也曾跟着叔父行走江湖,结交豪杰。西汉的开国君主刘邦,虽然一直带着流氓的帽子,但其作为其实也未脱出游侠的范畴,无非结交冶游,只是由于财力不够,影响范围未能超出沛县一地,只能算个不入流的游侠,跟后来的朱家郭解无法相提并论。

        然而,随着天下重归一统,昔日的三流游侠们对现在的一流游侠越来越看不顺眼,觉得他们在民间打抱不平,包揽讼事,甚至自行判决,自行执行,无疑对中央政府至高无上的权力形成了挑战,也不利于思想上的统一,成为危害统治的毒瘤。

         毒瘤必须在影响到全身前割除,这是中国人的惯性思维方式,于是,游侠的存在遭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打压,包括肉体上的消灭、精神上的打压。汉武帝元朔二年,朝廷要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关中大侠郭解家贫,不符合资财三百万的迁转标准,但仍然上了迁转名单。不了解武帝意图的当朝功勋大将卫青可能仰慕郭解为人,贸然想替他说个情,结果当头浇了盆冷水,武帝冷冷道,谁说郭解家里穷,穷人能让当朝大将军站出来说情吗?言外之意,卫大将军你收了多少贿赂,这才站出来说情的。大帽之下,叱咤塞外的大将噤若寒蝉。

         这完全是一种强盗逻辑,武帝完全不关注事情其他的可能性,其潜台词是显而易见的。官场上有得是善侍上意的人。不久,终极的打击来了,郭解又被牵涉进一件杀人案中,他的门客杀了人,然后潜逃了。官吏以此责问郭解,令他交出凶手,而郭解确实不知道杀人的是谁。官吏向皇上报告,说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反对,他的理由是,郭解以前就有杀人的案底,虽然皇帝已经赦免了,但这次他的门客又杀人了,是郭解做了不好的榜样,这比他自己动手更坏,应该把郭解按照大逆不道的罪名来处理。于是,皇帝一声令下,郭家全族被杀。

        皇帝按照自己的强盗逻辑,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消灭游侠,当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果各类现实的或虚拟于文学作品中的大侠,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痛快固然痛快,如果人人如此,以自我为标准,岂不是天下大乱,所以,游侠精神可以提倡,游侠行为万万不可提倡。

         但是皇帝消灭游侠,最直接的动因,是消灭民间可能对其权力产生制衡的第二种权力出现的苗头,以形成一家独大独尊甚至独存的局面,这也是一个客观事实。

        中国民间长期对游侠行为的赞许,表明了这样一种心态,即在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中,百姓渴望有一种制衡,能出现第二种权力对中央政府的决策进行调整。而在当时的情况下,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则是绝不允许这种分散甚至批判自己权力的情况出现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游侠与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