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谁也没想到,这部动用《寻梦环游记》金牌团队,号称献礼皮克斯35周年的片子最后成了这么一个下场。

《夏日友晴天》


上面那个问题其实就是这片子现在面临的尴尬。

我还是特意挑的爱看电影的人来问的,这些人里有好几个都是当时《心灵奇旅》的自来水。

这片票房自然也不太理想,上映第一天就被上映23天的《怒火重案》压了一半多的票房,估计最终能上6000万就谢天谢地了。

估计谁也没想到,这部动用《寻梦环游记》金牌团队,号称献礼皮克斯35周年的片子最后成了这么一个下场。

但说起来也是活该,这片子本身就很不像皮克斯会做出来的东西,无趣,低幼,空有花架子,像是一个一二十年前的故事模板随便套出来的,在电影院看都让人昏昏欲睡。

走深到走塌

皮克斯动画都有一个母题:梦想和情感。


比如《寻梦环游记》里以架构生死展现的代际亲情和音乐梦想;《心灵奇旅》超时空想象中对于生命火花和人生意义的问寻。


脱胎于这个母题,《夏日友晴天》里男主卢卡也拥有追逐自由的个人梦想,情感部分则主要指涉男主和男二阿贝托之间的情谊。


片子还多了一层超现实的角色设定。


男主男二都是相异于人类的“海怪”,一种常年生活在水下的“海洋生物”。脱水后会变成人形,但沾水就会变回“鱼”的原形。

也就是说,片子设定了两个社会空间,两个不同的族群。


一类是在水下世界游动的“海怪”,一类是生活于人类社会的“陆怪”,彼此仇恨又彼此害怕。


男主身上所集中的,既有想被另一个世界所接纳的需求,也有对因暴露不同而招致伤害的畏惧,所以在试图融入另一个社会的过程中选择隐蔽自己的真实身份。


这个主要角色被赋予了身份认同的成长意义。

这样来说,片子想走的其实是“情感+身份认同”的双叙事路线。情感建构和身份认同,原本也是能够且值得深讨的成长主题。

但故事最后没能走深,就是缺失了对关键问题的合理解释。

 

最后不知道怎么收场,只能强硬地用情感超越来掩盖缺失,反而隔断了认同这条叙事。


影片前半部分的情感叙事和身份认同还是相互交织的。


男主家人出于对他的保护,隐瞒了他可以脱水成人的事实,不断灌输着“外面世界很危险”的观点,想尽各种办法阻碍他离开。

但男主本人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不断驱使着他要走向人类社会。


这里,男主的第一层身份开始“打架”。


一是躲在水底继续做听话的“好孩子”,二是成为听从内心声音走出水面的“坏孩子”。

在这种身份斗争下,男主认识了男二。男二鼓励他走出水面,追逐电动车,走向人类世界追求梦想。

到这里的男二始终扮演着帮助男主肯定自我的促进角色。

男主进一层的身份就是作为海怪,身上带着异于大多数的不同。


所以他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开水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想要隐藏的欲望强度,与男主后来想要跟随人类女孩一起上学的欲望强度成正比。


男主和女孩越走越近,男二陷入被忽视的失落。“月亮是鱼”与“天文银河系”的冲突,让角色之间产生矛盾。


矛盾对冲,促发了中间段的一个小高潮:


男二选择“自爆”海怪身份,倒逼男主承认海怪无法融入人类世界的事实。男主却为了保护自己选择背叛朋友。

用情感倒逼去刺激身份认同,本来可以做成一个出彩点。


以及下一个高潮,男主冲进雨里暴露自己救下男二,都还存在着一个身份承认的问题在里面。


但是男主为什么突然转变态度,两人又怎么和解,影片并没有给出很好的回答。


一个高潮连接下一个高潮之间的过渡,已经缺失了合理性解释。


这种解释的缺失,让两人的关系建构缺少了“拧紧”的这一重要步骤,结构开始松了。

 

最关键的是,后来甚至连所有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没有给出解释,只能走向崩盘。

男主男二赢得比赛,显出原形暴露在雨中。一心想要捕杀海怪的女主父亲为什么突然原谅了他们并站出来保护他们;

后半部分都在寻找儿子的海怪父母,怎么就突然原谅了离家出走的男主,并同意他继续留在人类世界;


围观的村民从害怕海怪到接纳他们的态度转变,只用了短短的几秒时间;


甚至反派队友突然站到“好人阵营”,比村民态度转变花的时间还短。


叙事上没有解释,让这些都不足以构成所谓的反转,而是一种相对敷衍且平庸的强硬拉扯。


不知道如何收场,只好强硬拉扯,合上台幕,鞠躬致谢,只剩下轻飘飘的情感歌颂。

 

但关键结局立不住,整个故事就会散架。

 

就像堆积木一样,哪怕前面搭得再高再大,最后放上去的顶端那块只要偏移,就会让积木散落一地,前功尽弃。

 

一个容器

这部片当时刚上流媒体,大家都就着一个问题吵翻了。

有人说它是一部隐喻性少数群体的片子,海怪就是指同性恋。

也有很多不同意,你在豆瓣翻一下就能看到,两种观点都有很多人说。


但我觉得这种争论完全没有意义,我看下来,它更像是用海怪这个意象去指代所有的少数。

《夏日友晴天》里海怪族群融入人类社会的逻辑,其实是与“少数”之于“多数”相关联。


就像片尾祖母说的那句“有些人永远都不会接受他,但有些人会”。


片子或多或少指涉的现实意义,就是少数群体想要被理解被接纳的需求以及出于自我保护的隐匿之苦。


比如男主男二是被人类所仇恨的海怪;女主是小镇里的外来者,被人称为“不属于这里的怪小孩”;再比如女主父亲,生下来就只有一只手臂。

因为不同,他们常常被大多数划定为少数群体。


“多数”之于“少数”的那层膈膜,就像片子里男主尝试冲破但又异常顽固的水膜。


那种想要离开深海的推动力,与囿于外部恐惧的阻碍力,两组对冲力量常常相撞而成为梦醒后的落空。

这是片子对于现实境遇下人物心境的一种捕捉。

也是片子设定的一个万能公式,一个容器,什么都可以往里放。


这个给少数群体设定的容器,既可以是性少数,也可以是外来者;既可以关于阶级,也可以关乎种族,甚至是身材,性格,或者容貌。


究竟想指涉什么或者隐喻什么,完全取决于读者自己的理解。


所以关于片子究竟有没有同性隐喻的讨论都没有任何意义。


它的意义更多在于,对理解和包容的呼吁。

 

这种理解和包容,是对自己,对他人,也是对所有的不同。


浪漫但疲惫

当然,皮克斯的片子,剧本再差,本身肯定还是有一些浪漫、奇幻和想象力可以聊聊。


比如部分迷影元素。


小镇上的电影海报《罗马假日》《海底两万里》《乱世佳人》;男二贴在摩托车后视镜上的照片是马塞洛·马斯楚安尼(费里尼电影中的重要演员);以及女主带男主翻越楼房时,村民正在看的也是有马斯楚安尼的镜头画面。


这些迷影元素配合着意式小镇、踏板摩托车打造了一种异域风情,也佐证着故事的发生背景。


再比如还有一定想象力的设计和细节。


为了说明海怪脱水成人沾水退回原形的设定,片中也铺设了很多身份暴露的小细节。

比如反派和男主发生肢体冲突,男主的脸沾水后露出了鱼鳞;训练游泳时,男二不慎掉进海里,虽然躲在船后,但还是露出了鱼尾巴。


角色设计上的想象力。男主叔叔对应的深海鮟鱇(头上带灯的鱼),由于常年生活在缺少阳光的深海,身子是透明的。来到浅水区后,说话变得困难,需要男主帮忙锤击心脏。


以及将月亮星星比作天上鱼的浪漫化细节。


但是,这些浪漫、奇幻和想象力都是散落的星星点点,不足以去支撑动画故事需要想象力去严密钩织的叙事空间。


《寻梦环游记》里关于亡灵空间以及各种元素的想象最后辅助生死主题;《心灵奇旅》想象设定的灵魂空间和灵魂角色,推动叙事进程最后导向意义和价值。


不同于前面两者将想象力用于对叙事的辅助,


《夏日友晴天》里的想象力更多停留在做梦空间,停留在男主的幻想世界里。


你看男主男二骑着电动车驰骋在五颜六色的幻想空间;两人想象着自己沉浸在金币世界;以及男主围绕着星球奔跑,和女主搭上纸飞机探索外天空。

这种想象更多的是一种视听层面上的奇观打造,在呈现方式上就会显得单一。

 

偶然出现还行,但频繁使用就会让人疲惫且倍感乏味。


而且片子里驱动人物采取行动的动因设计也比较常规和模式。

比如推动男主走出去的,是渴望自由的个人需求与家庭束缚之间的矛盾。反派角色也还是一种推动比赛情节的工具,只停留为单一的比赛阻力。

这种模式化的设计方式也会消解掉原本并不太多的浪漫和想象力。

所以,犯困之后,也只能长叹一气。

可惜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估计谁也没想到,这部动用《寻梦环游记》金牌团队,号称献礼皮克斯35周年的片子最后成了这么一个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