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论语》之辩析“孟氏使阳肤为士师”

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228篇。

《子张第十九篇》 第19篇: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孟氏就是孟孙氏,鲁国的权臣。阳肤是曾子的学生,孟氏让曾子的学生阳肤“为士师”,士师就是典狱之官,法官。阳肤来问他的老师曾子,我去做法官该注意些什么呢?

曾子说,国君丧失正道已经很久了,所以老百姓很涣散。如果你弄清了他们的情况,你要悲悯他们,可怜他们,同情他们,而不要以抓了几个人而喜悦。

一个当法官的,不要以为你抓了几个犯人,办了几个案子,就很了不起了。你办的人越多你就越应该感到天下的混乱,你更应该悲悯众生,众生是因为天下混乱才出来做坏事的,是因为流离失所,无处安身。哪个人愿意去犯法?谁不愿意太太平平过日子呢?所以对这些犯人,你更应该悲悯他们,同情他们,不要以办了案子而沾沾自喜。这是儒家很可贵的思想,认为天下治安混乱,不能怪百姓,只能怪治国之人。

第二十篇《尧曰》里讲“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就是这个道理。万方的人有罪都是因为统治者没治理好,不怪百姓,只怪统治者。

由此我们也应该想到,子女出了问题,父母应该多反省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学生出了问题,老师应先反省是不是自己的教学出了问题。

以上引用来自李里先生《论语讲义》。

南怀瑾先生为这则论语作了个背景介绍。

自春秋开始到曾子这个时代,已经乱了三百多年。“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这是曾子对法治的观点,他认为应该把社会的实际情形与法治配合起来,这是执法人员应该具有的态度,判案的人,要深深了解人的内情,犯罪的动机究竟在哪里?有许多是社会问题促成人去犯罪,所以在这样的时代,办案的时候,对犯罪的人,应该别有一种怜悯悲痛的心情,因为大家都是我们的同胞,我们的老百姓,为什么这人会犯罪?这是我们的责任。

所以只有无比的悲痛和怜悯,没有什么功绩可喜的,更不要认为办了一个大案,自己有功了而高兴。如果社会上永远不发生罪案,那有多好呢?所以古代的士大夫,对于社会风气坏了,每人都有自己应该负责任的感觉。

南先生进一步认为——我们的历史是多灾多难的历史,中华民族文化会这样深厚,也正因为历史在多灾多难中渡过的。知识分子在多灾多难中,把政治的、人生的、社会历史的经验累积起来,流传给我们。这便是历史文化的精神。

你可能感兴趣的:(《悦读论语》之辩析“孟氏使阳肤为士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