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灾还是人祸?——《一九四二》

《一九四二》是由冯小刚执导,是一部很出色的电影,不同于冯小刚很善于的京式黑色幽默,《一九四二》是个很严肃的片子。他讲述了河南灾荒时期,百万民众外出逃荒的故事,是继《唐山大地震》之后,第二部灾难片,是冯小刚的理想之作,也是他备受争议的一部作品。

影片通过两条线索展开叙述,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一方的惨烈灾难和另一方的极致奢侈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比起逃荒的天灾,人祸显然更残忍。领导人不相信河南有灾,不但拖延救援,甚至还想推脱责任给日本。好不容易等到政府救援,可灾民已经逃到洛阳,必须再走数百公里到达豫北或豫南才算灾民,才有资格领粮。

灾民只好坐上火车逃往陕西,却被陕西军队拿机关枪无情扫射(当时陕西已经收留了几百万灾民,已经容不下再多的了),最后国民党甚至直接撤守河南,只是想把烂摊子留给日本人。

有人说《一九四二》只是吃了灾难红利,远远没有拍出冯小刚的水平,甚至把他最擅长的人物塑造都给丢掉了,比不上唐山大地震里的亲情爱情。

我觉得这个评价还是有失偏颇。先不说灾难片到底是应该尊重事实,还是要拍出导演的看法,这个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有很大争议,就说《一九四二》的人物塑造。

《一九四二》和《唐山大地震》不一样,《唐山大地震》里可以讲亲情,可以讲爱情,因为他们只要挺过这一段时间,就能获救了。母亲挡住掉向孩子的砖瓦,孩子就能活下来了。可《一九四二》母亲把粮食给孩子,自己饿死了,孩子就能活下去吗?永远不要考验人性,不知何时才能结束的灾难才是最残忍的。《一九四二》里地主儿媳妇死的时候,地主婆说人刚死,身子还热乎,赶紧让娃嘬两口,这才是人性。

唐山大地震

而且我一向认为人物塑造要靠细节,人物感情要放长线。一场电影两个小时,我看了一个半小时的人死了,那是感人肺腑,我进去刚坐下就死了一个,那叫故事背景。所以这种塑造只适合小场面,一个简单的事情以小见大。我们拍一两个抗疫医生家庭的生活来映射所有抗疫医生的无私奉献,这要靠人物塑造和人物感情。可我们现在不仅要拍医生,还要拍政府的及时政策,还要拍志愿者的激情澎湃,那这人物塑造和感情就不是很适用了。

这就跟写文章一样,要素多了显然就很难写好,通常一个简单的故事会更为精彩。显然我就没有做到这些,我从四个自然段之前就在偏离主题,说废话。

而且不难看出,冯小刚主要是想表示人祸的灾害。在逃荒期间,美国驻华记者白修德想去重庆见蒋介石反映河南灾荒现状,可被官员们改了陈述书和口供,白修德只好在美国报纸发了文章,可直接打脸了当时在美国抗日募捐的宋美龄。于是到了重庆,何应钦跟蒋说他在说谎,宋美龄不帮他。无可奈何,他只好找到宋庆龄,拿狗吃人的照片给蒋看,蒋才不情不愿的开始救灾。

可本该发粮的河南主席李培基是来征粮的,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员蒋鼎文说灾民的命没有军队终于,好不容易见到蒋的省长因为自己的懦弱而直谏失败,好不容易拨点粮,但资源分配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意见。虽然最后得知真相的蒋介石立刻拨粮,并惩治了从中获利的贪官,但是此时,河南已经有三千万人受灾,其中死亡三百万人。

天灾虽然不可避免,但有一个负责的政府情况可能就大大不同。如果国民党政府快速拨粮,救济灾民,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人死亡。天灾还是不敌人祸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天灾还是人祸?——《一九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