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2018最佳科幻片——《湮灭》

这一定是2018最佳的科幻片。

我不是针对谁,只想表面,2018在座已上映的各位大片:《移动迷宫3》、《死侍2》、《黑豹》、《环太平洋2》、《妇联3》、《侏罗纪2》等,都是辣*。

不服气的可以顺着网线来打,我,呀!

呃呃呃呃呃,开喷前,唠叨一部2017上映与之非常相似的——《降临》。这部色彩比较偏冷节奏慢得一匹的片子,在豆瓣上的评分超过了同年上映的《蜘蛛侠:英雄归来》、《银河护卫队2》、《猿星崛起3》《生化危机终章》等的一大票大片,更不用说《正义联盟》《全球风暴》《变形金刚5》诸如此类,也只有《银翼杀手2049》盖住其风头。虽然说豆瓣评分不能说明一切,但在近23万的投票中有4.6万人给出了5星,约一半10.6万人给了4星,好于83%的科幻片。这数据还是值得参考的。

而今年的《湮灭》,之所以说和《降临》非常相似,倒不是说内容相似,而是在拍摄上,构思上,采取的手段都非常相似:都在用一种沉郁克制的讲故事方式,冲击着观众的既定思维,激发起涟漪般的哲思。所以对于那些不认可谜团、不爱独立思考、专注于科幻片视觉奢华般享受的观众来说,看《湮灭》恐怕没什么意义。

毕竟,如果作为正常的一部科幻片,没几个炫酷特效镜头片段都不好意思上映。偏偏《湮灭》和《降临》都走不寻常路,特效什么的是不存在的,期待duangduang特效大场面的小伙伴们可以洗洗睡了。特效师傅也请先去领饭盒旁边休息,我们拍完后期仅仅有几个画面需要你稍微指导指导一下,不耽误你一两天时间。

《湮灭》,改编自美国科幻小说家范德米尔2015年打败《三体》,获得星云奖的《遗落南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不过不能说《三体》不好,两个作品精彩程度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决定获奖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人的主观判断,谁让幸运奖是外国的,品味当然是喜欢本国的作品了。不扯。

故事讲述一个未知物体坠向美国南境海岸的一座灯塔,并以灯塔为中心造出了一个泡泡般焕彩而未知的X区域,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时,美国,又是美国,一直把拯救世界为己任,无数次解救地球于外星人侵略或自然灾害中,又一次派出小队踏上拯救人类命运的征程……

电影一开始,就上了一节贯穿全剧的细胞分裂课,正常细胞的有限分裂和突变的无限分裂的海拉细胞分裂,为后面X区域内的无限复制和再生做铺垫。

为了探索未知的X区域灯塔中心,由主角生物学家(主C)、心理学家物理学家地理学家(3个辅助)和护士(奶妈)组成的队伍开往未知的X区域。

一路上,队伍遇到了长有鲨鱼般牙齿的鳄鱼、模拟人声的熊、人性的树、各种不可存在的生物和风景等。一路减员,终于剩余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到达灾难初始地——灯塔。

灯塔里,有一股“未知能量”,具体表现为模仿和改变的对象DNA,并排列创造“新物种”所以就出现了路上遇到的鲨鱼牙鳄鱼,人声僵尸熊,鳗鱼人内脏,人形繁花树等人兽基因同体。

原来,所有在X区域内的动植物,其DNA会被折射、被复制,被不同物种共享,要么折射至死,要么因折射而成为多种生物的混合生命体,亦或者是成为替代自己的复制体,折射与复制不断地重复,。

结局看似是生物学家杀掉了自己的复制体逃出了X区域。不少网友认为结局是真正的主角被复制体杀掉了,逃出来的是作为外星生命的复制体。其实这个开放式结局,不管逃出来的生物学家是正体还是复制品,有一点是确认的,影片结尾特写了女主闪光的眼睛,暗示着湮灭还没有结束,变化还在继续,那么,无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说,生物学家将不再是生物学家。

如心理学家湮灭前对生物学家所说:“身体和思想都将分解成最小块的部分,直到一块都不剩。”分解完成后重新整合,创造出新的东西,这是X区域最终要做的。这个过程最终在莉娜的身上完成。在第二部《遗落的南境:当权者》中,生物学家亲自承认了自己是复制人,其他的坑也都在第三部《遗落南境:接纳》中填好。

纵观全片,影片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有多激烈的打斗,而是在于观众和主角们一起探险的脑洞,以及核心谜团的揭晓。可以说,影片是一部全然超出我想象的作品,他的构思立意,以及可多重解构的哲学内核。都在不断扩展着我们自身对于生命的认知,湮灭,既是毁灭也是重生。

科幻的根本宗旨是对未知的想象,而人类的身体本身也藏匿了太多的谜团,我们对自己的肉体知之甚少。对所有事物包括自身充满好奇,才是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最大动力。 《湮灭》中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构成我们肉身的细胞被替换成更加先进或其他的细胞体,我们除了看起来一样其他完全不同,这个时候,我还是“我”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可能是2018最佳科幻片——《湮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