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跟孩子讲赚钱很难”的话题,3.6亿人讨论的结果是?

先分享个有意思的事儿。

朋友Lydia最近遇到了甜蜜的烦恼。自从她家11岁的宝贝亲自体验了一把用手机app网购玩具的酷炫操作后,便仿佛发现了新大陆——原来,动动手指,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送到家啊?也太方便了吧!

于是,孩子对一键下单的快乐上了头,并开始三番五次地想要买买买:“妈咪,你点一下手机吧,我想要这个!”

对此,闺蜜哭笑不得:“怎么办呢?自己喜欢剁手的毛病已经治得差不多了,没想到又来了一个升级版的小魔怪!”

哈哈,花钱容易赚钱难,这个道理孩子可不会知道!让娃明白为什么不可以随心所欲想买就买,是摆在所有家长面前的一门“必修课”呀。

说回来,就是该怎么让孩子理解钱呢?嗯,这需要技巧,也涉及多个层面的沟通。教育,从来都是需要斗智斗勇的,考验我们智慧的时刻又来喽!

01

想到前一段时间,微博上有个热搜#该不该跟孩子讲赚钱很难#,一时之间,网上吵翻了,真的是各有各的说法。吸引了5万网友的讨论。

有人说不该说,觉得不应该把社会残酷的一面过早让孩子接触,以免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有人说应该说,早点让孩子认清生活的真相,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网友各说各有理,到最后也没有争出个结果。

近几年,小孩子因为没有基本的金钱观,而登上的新闻热搜的事件比比皆是。

父母收废品一毛一毛攒的钱,孩子打赏给了主播。

17岁高中生为新款手机,卖掉自己一个肾脏换得2.2万元。

河南大学生网贷十万元债务后,跳楼自杀。

……

著名作家三毛在《亲爱的三毛》中写道:“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

所以,聪明的父母并不是让孩子一昧的“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从小培养孩子的金钱观,认清社会的现实,养成良好的储蓄能力和理财能力。

该不该跟孩子讲赚钱很难?

02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一个故事。

有位妈妈为了把鱼肉让给孩子,总说自己喜欢吃鱼头,孩子信以为真。

妈妈吃了一辈子鱼头,临终前却对孩子吐露真心:我不喜欢吃,我那么做都是为了省下来给你吃。

故事外的我们,都会为妈妈的付出而感动。

可故事里的那个孩子呢?

母亲累积了一辈子的委屈,也变成了孩子余生的内疚,如鲠在喉。

同样爱吃鱼肉的妈妈,真的无法和孩子共享同一条鱼吗?

不见得。

大多数父母,只是想要“善意”地提醒孩子:“爸爸妈妈赚钱很不容易,但是为了你,爸爸妈妈宁愿委屈自己。”

可是,7岁的小孩,只能承受7岁小孩该承受的压力。

如武志红老师所说,“任何一个超过他们承受范围的复杂挑战,都有可能给他们造成不小的内心打击。”

试图“无私奉献”,潜意识里又觉得孩子亏欠自己,于是总在自以为适合的场合,在孩子面前泄露“父母不容易”的情绪。

这似乎是中国家长的“通病”。

可那些脱口而出的话,对一个孩子会产生恒久的影响。

孩子的每一点小小的快乐,每一个小心愿的实现,都伴随着巨大的负疚感。

为了减少负疚感,他会学着“懂事”“体谅”,压抑自己索取的冲动,更谈不上奢侈的愿望。

歉疚地想要剔骨还父剜肉还母的心情,是很多父母无法想象或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去相信的。

03

心理医生曾奇峰说过一句话,父母对孩子哭穷,不是教育,是投毒。

他们沉默不说,自责却不断蔓延,疾病开始悄悄滋生。

知乎大V@巴赫爱喝胡辣汤,举过一个女孩的例子:

8岁,她站在橱窗前,看见心仪的芭比娃娃,她会想:“虽然我很想要,但爸妈说过他们赚钱很辛苦,我不该这么不懂事,不能再给他们添加压力。”

18岁,她想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专业,可脑袋里飘过的是父母说的“学艺术不稳定,学会计吧,将来进银行,好歹是铁饭碗。”

她学着说服自己:“是啊,艺术还得砸钱。我不该做让父母为难的事,还是选择让他们高兴的专业吧。”

26岁,她交了男朋友,男生提出要和她发生关系。她内心有点抗拒,觉得进展太快,可转念一想:“他对我这么好,付出这么多,我拒绝他会不会伤心?会不会觉得我不够爱他?


就这样,她习惯于在关系中过度替对方着想,习惯于过度为别人的情绪负责。

对方为她付出一分,她就觉得自己欠了对方十分。宁可委屈自己的意志,也要让对方满意。

她不敢拒绝,也不敢坚持自己的主见。

不敢去照顾、满足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最终一步一步,丧失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小大人症候群”,指的是那些用隐忍来适应环境,将内心封闭换来“刻意成熟”的孩子。

有人觉得自己的出生就是一笔债款,认为是自己的任性、贪婪,给父母添了累赘。没有索要幸福的底气,欠父母的还清就好。

长大后的他,把自己视作负担。无比自卑、懦弱,畏畏缩缩,没有丝毫尊严。

有人在爸妈哭穷之后拼命克制天性去讨好父母,知道家里并没有那么穷的真相后开始叛逆。

诋毁自己是阴沟里的鼹鼠,浑身脏水和恶臭,永远只能活在泥土里。

认为自己不配在阳光下行走,不配拥有温暖和爱。

如果你幼小的孩子在商店里用渴望的眼神看着一件商品,回过头来却对你说:“我不喜欢,我不要。”

你此时绝不应该沾沾自喜地感到高兴。

04

“大人努力赚钱,并不是为了你。”

平日里,你是否说过这样的话:

“妈妈这么辛苦赚钱,都是为了你。”

“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否则对不起父母的付出。”

……

可以说,这是典型的中国家长高频语录,或许我们很多人都觉得习以为常。但此前有一回,我跟我的美国同学聊起这个话题时,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的确,在西方人的普遍观念里,孩子与父母就是互相独立的个体。我们首先是“自己”,其次才是某某孩子的爸妈。拿到赚钱方面也一样。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赚钱很难,但辛苦赚钱的目的,绝不是为了他。

这么做,一方面是强调父母也应该拥有自我,而另一方面我觉得更加重要,那就是不要让这份道德绑架,使孩子因此承载太多的压力。

这是因为,一旦我们给孩子灌输了“赚钱是为了他们”的思想,那么孩子便会觉得,爸爸妈妈是为了我自己才那么辛苦。而当他们的表现没有达到父母的期许时,内心便会产生愧疚感。

而事实上,愧疚是人类最大的负能量,如果长久沉浸其中,将会成为孩子一生的负担。

所以,赚自己的钱给自己花又何妨?就像我,弟弟最近又看中了一款奥特曼玩具,心心念念了很久。但是我只能很抱歉地告诉他:“Barron,我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但是根据我的计划,这个月的工资我需要给自己买一套书。所以,只能再等等啦。”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这一条很重要,但也确实很难做到。毕竟,当妈的总会不由自主想要为孩子付出更多。因此,我也在时刻提醒自己——任何教育的投入,都是在自身条件允许范围内的尽力而为,而绝不是不顾代价的倾其所有。

“生活的意义,不完全用金钱来衡量。”

曾看过哈佛大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的《幸福的方法》一书。书中提到,具有幸福人生的关键,其实与财富、学历、社会地位等因素无关,真正的秘诀却是一个——拥有“自我和谐的目标”。

泰勒指出:自我和谐的目标,是“发自内心最坚定的意识,或是最感兴趣的事情;是个人的主动选择,而不是出于责任感或因为别人觉得你应该这么做,因此具有更深层的意义并且能够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

特别赞同。其实一个人的价值,并不是完全由钱来决定的。那些内心富足、真正有追求、有所成就的人,驱动力也往往不是金钱,而是为了实现自我、甚至造福人类。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才离去的袁隆平先生。他伟大的一生,便向我们最好地诠释了生命真正无价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平日里,我也特别注意这一点。我会有意识地带着姐姐和弟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环保马拉松、保护江豚的捐款、做手工和画画去义卖、回收旧玩具和衣服等等。

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不仅能够帮助两个孩子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劳动换取价值,深入了解钱的概念,而且可以让他们更加感恩自己所拥有的、挖掘生活中的小确幸、同时更加珍惜现在的圆满生活。

一个人内心的幸福指数,其实与贫富无关。认清生活的真相,然后依然热爱她,依然坚信她很美好。我想,这样的孩子,一定会是生命的强者吧。

05

记得之前看过一部伊朗电影,《小鞋子》。

少年阿里家境窘困,连双像样的鞋子都买不起,兄妹俩分时段上学,共穿一双鞋。

承受着班上同学目光的洗礼,忍耐着难以言说的难堪和自卑。两个孩子,日复一日,奔跑在一贫如洗的岁月里。

可贫穷没有打垮这家人。

因为豁达又积极的父亲,周末带着儿子进城做园丁,挣到第一笔工资的时候,不是跟孩子抱怨贫穷,而是去描绘美好的未来。

他骑着家里唯一且破旧的自行车,笑着对孩子许诺:“再难也要努力,爸爸总有办法的。”

两个小孩,善良且积极。

穷,永远不是对孩子造成最大伤害的武器。

父母因错误的表达引申出来的自责、内疚的情绪,才是磨灭孩子心性的杀手。

对和你我一样出身普通,需要靠自我奋斗来维持日常的家庭而言,在能承受得起的有限范围内,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这就足以令人佩服。

父母,是孩子的依靠,是精神支持,永远别让孩子因匮乏感而白白消耗一生。

内心富足的孩子,日后必定会有满足自己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要不要跟孩子讲赚钱很难”的话题,3.6亿人讨论的结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