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苏东坡传》:“豁达”养成记

高一八班  宋旻昊

说起苏东坡,我们每个人,脑海里最先想到的一定是他的诗词。而说到他的诗词。每个人第一个想到的形容词,一定是豪放,豁达。甚至于有人错误地把他当成了豪放派的代表。

   《赤壁怀古》,《赤壁赋》,一片篇传世的美文,或许使我们一般人对他的印象,停留于单一的“豁达”当中。而事实上。从《苏东坡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苏东坡的豁达,并非一日形成的。这归功于他多灾多难的一生。

    首先,苏东坡有着不平凡的出身。他的父亲苏洵二十几始读书。在这么一个不平凡的父亲的熏陶下苏轼和他的兄弟苏澈从小就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自然,苏轼一开始的人生目标,也是做官,辅佐君王,成全天下。他的才华也使他有能力达成他的目标。在科举考试中苏轼甚至因为文章写的太好,被考官认为是曾巩的文章而错过状元。似乎从这里就暗示了,他的一生将因为他的才华而受到不必要迫害。当他被问到文章的典故出于何处时,他自信的说到:何必知道出处?多么的轻狂。多么的自信。简直堪比当年的李太白。可以看出年轻时的苏氏。对未来充满了充满了希冀对自己政治前程充满了希望。这时候的她,完全是一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的心态。

    此时他的人生一帆风顺。何来的挫折,更何来的豁达呢?    再后来,因为和王安石的争执他被贬杭州,被贬潮州,一贬再贬。尽管如此,做地方官的时候,他仍在暗中反对新法。甚至敢利用职权使杭州的百姓免受新法的摧残。这个时候,尽管政治上受挫,他仍是没有放弃与朝廷的对抗。只是,他没有了年少时的轻狂,而多了意思沉稳,老练。此时的他,完全是一副政治家的模样。或许上天注定他不仅仅是一个政客吧,他再次因为一封例行书面报告而被贬黄州。在这里,他彻底丧失了对政治的控制权,也正是在这里,他完成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转变,从此成就一代全才。

    此时他的内心一定是绝望的,不仅是对政治的绝望,更是对天下百姓受难而自己无能为力的自我谴责。他开始游山玩水,走上了柳宗元一样的道路。于是,《赤壁赋》诞生了,于是,“苏轼思维”诞生了。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以后,在游历了山川河流之后,在体验了底层生活之后,他的豁达,终于成型。

    概而言之,年少成名给了他骄傲的心,遭到排斥是骄傲成为了打击,而寄情山水,使得他对这份打击终成豁达。苏轼的一生,如果一帆风顺,或许历史上会多一个成功人士,但没有了挫折,苏轼终究不会成为苏东坡,历史上就会少一位影响世界的任务。挫折,似乎是成就伟人的催化剂,它作用在苏轼身上,沉淀下来的,是豁达的心态,是平和的心境,是强者的寂寞。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评】《苏东坡传》:“豁达”养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