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弗洛伊德说错了!?

过去的经历,尤其是童年的经历,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这就是经典的心理创伤学说,创建者是大名鼎鼎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弗洛伊德。心理创伤学说现在仍是心理咨询师广泛使用的方法。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们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

但是《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却说,弗洛伊德的决定论是错误的!

这就是以目的论为核心的、不为人知的阿德勒个人心理学。

-1-为什么弗洛伊德的决定论是错的?

《被讨厌的勇气》说,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

“世界”本身是简单的,完全是“你”把世界看得复杂。

比如,井水的温度是恒定的,长年在18度左右,但是夏天和冬天饮用的感觉却大不相同,夏天感觉凉爽,冬天感觉温润。井水的冷暖是不容否定的事实,冷暖却是人赋予的主观感受。

过去就像井水的温度,是客观的事实,如果你用墨镜去看它,这样看到的世界理所当然就会变暗、复杂。

决定论让人无法改变。

“决定论”认为,你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这样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最终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现在和未来根本无法改变。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决定论认为过去的心理创伤决定了现在的你。当实际上你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决定人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你自己赋予了经历的意义——“我认为它是心理创伤”。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决定论认为“人无法抵抗感情”,愤怒来自内心无可奈何的不可抗力。但是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就像一个妈妈正在冲女儿发火,这时她接到了老师的电话,立即收敛了怒气、和声细语地和老师说话。所以愤怒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人并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目的(比如震慑女儿)而采用(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

“决定论”归根结底就是“原因论”,给现在找个借口,但却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就像你因感冒、发烧去看医生,医生告诉你原因是“昨天出门穿得太薄,所以错不在你”。但你关心的不是原因啊,而是如何痊愈!

告诉你痊愈的方法就是阿德勒哲学的目的论。

-2-什么是阿德勒的目的论?

《被讨厌的勇气》说,人不受感情支配,也不受过去支配,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这就是目的论。

不幸是自己选择的。

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在希腊语中,“善”这一词语并不包含道德含义,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另一方面,“恶”这一词语也有“无好处”的意义。

你选择了不幸,是因为它会让你感到自己受害者,可以像祥林嫂一样不断获得别人的同情。

不改变也是人下定决心不改变。

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不改变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不做改变比改变更轻松、更能安心。

目的论决定着你的幸福。

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幸福,你就可以获得改变的勇气,也就是获得幸福的勇气,努力选择去做出改变。“人可以随时做出改变”就是阿德勒哲学的首要前提。

-3-如何通过改变而幸福

《被讨厌的勇气》说,为了改变自己获取幸福,人要抛弃不改变的自我借口,活在此时此刻。

“如果怎样怎样”的假设就是你不改变的借口。

比如某人想成为作家,他总是借口“如果我有时间,如果我有金钱,我就会写出好的作品”。其实他就是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他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

抛弃这样的借口,就是假如失败也去写作,即使梦破灭也去改变。因为只有做了你才能知道自己能否改变,即使失败了也没什么,继续改变就好了。

幸福就是活在此时此刻。

阿德勒哲学认为,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你有用了改变的勇气,就有了未来幸福的可能。


人不是一旦设置好,就自动运转的机器,而是能够随时改变、主动幸福的生命;

人生也不是单一因果规律、注定唯一结局的固定剧本,而是充满各种可能、迸发多重精彩的无限游戏。

而这一切只需要你摘下决定论的墨镜,找到自己生命的目的,用幸福的勇气去改变自己。


【无戒学堂日更第299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讨厌的勇气》:弗洛伊德说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