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爱国愁(二)

      一从《藤野先生》谈鲁迅的爱国情                 

                                        温书

          青年时期的鲁迅懂得自己的国家是弱国,自己自然是一弱国国民。他更懂得当时国家在危难中,急需人才,所以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学习成绩就十分优异,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满怀救国之志,东渡日本,开起求学救国之路,那时的鲁迅只有22岁。

              到达东京的鲁迅看到了什么景象?在《藤野先生》一文的开头就有这样的描写: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我们来看第一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不仅仅是东京是这样,到处都是这样,写出了对清国留学生的无比失望、愤懑之情,因为在清国留学生身上看不到国家的希望。

              为什么看不到希望呢?看看他们都干了些什么吧。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花下”写出了轻薄、浮华,“成群结队”表明不是偶然,是经常;不是个别,是普遍。“速成班”说明学制短,想快速出人才,说明国家急需人才,说明他们身上的责任重大。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里的细节描写,抓住“辫子”刻画。“盘着大辫子”即是表明对大清国的忠心,又是追赶时髦。“顶”“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生动的描画出“清国留学生”的怪异、庸俗;“油光可鉴”突出了他们在头发上精心护理,“扭几扭”描画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扭捏作态的丑态。“标致”本意是“漂亮’的意思,这里是反语,强烈的表达讽刺、愤懑之情。

        第二段的描写:

          “咚咚咚地响得震天”连用“咚咚咚”形象的烘托出那种喧闹、浮华的气氛。“兼以满房烟尘斗乱”,表明这里已是乌烟瘴气。“精通”比“熟识”的程度更深,更加突出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腐朽堕落。

            这两段写在东京看到的清国留学生白天赏樱花,晚上学跳舞。我们概括为:东京见闻。把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纸醉金迷、腐朽堕落的丑态活画了出来,极尽讽刺辛辣表达对这些对国家没有担当,没有责任心,没有爱国情的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唾弃,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这是一个爱国者无比的担忧疼痛。

            这也跟后面的藤野先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藤野先生修养之高,在我心中的崇高地位。

            这是文章在开始部分就表现出的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你可能感兴趣的:(鲁迅先生的爱国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