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PLUS认证是由Ecos consulting组织(现Plug load solutions)和美国EPRI电力研究所推行的旨在推广高效率节能电源的创新性奖励计划。为鼓励系统厂商采用新型节能电源,针对转换效率和功率因数达到认证要求的整机或者服务器,每销售一台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以弥补高效率电源增加的生产成本。该奖励计划得到了以电力公司为代表的企业组织的赞助。
以上这一段是我根据最近这些年各方考证修正得来的结果。和常见的家用电器的“中国能效标识”一样,“80 PLUS”认证是一项关于能源的效率认证。在一些80 PLUS的介绍中会提到此项认证是由美国能源署牵头,实际上80 PLUS应该是由Ecos consulting和美国EPRI电力研究所合作推广的认证。
EPRI电力研究所是1965年北美大停电之后由Chauncey Starr博士应美国国会的要求成立的一个独立的研发组织,以支持电力部门应对其技术和运营挑战,其成员大多数是电力公司。所以此项认证本质上是一项降低电网负荷的节能认证,得到了电力公司的赞助再正常不过,认证要求的一些和用户打不着关系的参数,比如PF值,也说得通了。
令人觉得意外的是,零售电源厂商并没有得到80 PLUS的补贴,整机和服务器厂商是否得到补贴也取决于该州的电力公司是否有该项计划的支持。美国大概只有一半不到的州有奖金。
好了,关于80 PLUS认证,如果要深度地介绍,不能只讲认证的内容,后面开始从理论部分讲起。
大部分讲解80 PLUS的科普都没有介绍基础知识点,导致一些应该成为常识的知识点未能被人们所知。长期下来,就出现了一些诸如“500W的电源是不是接上电就消耗500W的功率”、“1000W的金牌电源跟350W的铜牌电源哪个更省电”这样的“千古难题”。
在介绍80 PLUS认证之前,有一些需要间接被人们理解的知识点,比如功耗的产生、转换效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功率因数、PFC、世界各国标准交流电电压、甚至是插座类型等等。
在我们买电脑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它的功耗上限,我们怎么用这台电脑,决定了它的功耗下限。
由于电路中的元器件和线路存在电阻,对电源这样的能量搬运装置而言在能量的搬运过程中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量损耗掉。PC电源的直流输出功率(Pdc)与交流输入功率(Pac)之比即为转换效率,它是衡量电源性能的主要参数之一。计算公式为:
我们引用80 PLUS文档中的例子来介绍这一参数。
这是一款没有80 PLUS认证的电源,它的效率是未知的,为了要在DC直流端输出100W,AC端需要输入143W,其中的43W是损耗功率,转换为热量。计算可得它的转换效率约为70%。
另外一款通过80 PLUS认证的电源,假设它的转换效率为80%,当DC端输出100W时,AC端需要输入125W,有25W为损耗功率,比上面的例子减少18W热损耗功率。可以见得高效率的电源在降低损耗方面有优势。
以上的143W或125W的输入功率的数值跟我们的电费息息相关,比100W多出来这部分,是电源的损耗,效率越高的电源,损耗就越小。
电脑的配置一旦确定,效率越高的电源,输入功率会越低,也就是越省电。我们总是希望能把损耗降到最低,利用率最大化。
在我们本次所讲的电源内容中,有功功率指的就是电源本身消耗的总功率,也就是上面例子说的143W和125W。
无功功率(Reactive Power):用于电路内维持电场和磁场的电功率称之为无功功率,以Q表示,单位var,这部分功率往返于供电电路和负载之间,不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对电路而言,无功功率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变压器、电动机等需要通过建立交变磁场才能进行能量转换和传递。另外一方面,无功功率也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比如不可避免要占据电网设备的容量,占比过大时会造成线损增加、电压电能损耗。
视在功率(Apparent Power):交流电源所能提供的总功率,称之为视在功率,以S表示,单位VA,在数值上是交流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乘积。 视在功率包括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两部分。视在功率不是普通消费者需要关心的参数,但却是电力公司关心的参数。
视在功率S、有功功率P及无功功率Q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的直角功率三角形来表示,两直角边分别为有功功率P及无功功率Q,斜边为视在功率S。S与P之间的夹角Ф为功率因数角,它反映了该交流电路中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
功率因数(Power Factor):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Φ)的余弦叫做功率因数,用符号cosΦ表示。在数值上,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比值。
打个比方:
一杯啤酒,啤酒部分即是有功功率,泡沫是无功功率,而整一杯则是视在功率。没有泡沫的啤酒能喝吗?懂得倒酒技巧可以尽可能让杯子里的泡沫减少,从而品尝到更多啤酒。
在电网的运行中,功率因数反映了视在功率的利用率,电力公司总是希望功率因数尽可能大,无功功率尽可能小,这样大部分的视在功率可以作为有功功率,从而提高电能的输送效率。
也有群友举了一个更好的例子:快递箱子就是无功功率,快递所寄的物品是有功功率,寄快递必须要有快递箱子,但是快递箱子会占用空间和重量,我们总是希望能把包装尽可能减少来降低运费。
GB 17625.1—2003/IEC 61000-3-2标准中规定功率75W至600W之间每相输入耗费电流≤16A的D类设备,例如个人计算机、显示器都要符合相关的谐波电流限制,降低对电网的谐波污染和干扰,否则在国内就拿不到CCC认证。
CCC认证全称是“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整合了之前的国家安全认证(CCEE)、进口安全质量许可制度(CCIB)和中国电磁兼容认证(EMC)。按照最新的中国CCC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的第九大类第7子类“计算机内置电源及电源适配器充电器”要求,功率处于范围内的PC电源必须申请到CCC认证,拿不到CCC认证就没法在中国市场销售。
PFC电路中又分为主动PFC(APFC)和被动PFC(PPFC),主动PFC电路相对复杂,主要由开关管、升压电感、电容和控制电路组成(下图),功率因数可以接近1。
被动PFC相对简单,就是一个大电感,采用电感补偿的方法来减少交流输入的基波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差从而提高功率因数,结构上采用铜线绕制硅钢片再包袱绝缘胶纸,成本低廉,功率因数只能到0.7-0.8。直到9012年,我们都能在网上看到用水泥块假装被动PFC电感的电源。
电力系统应用初期的主要用电设备是灯泡。1879年,爱迪生发明的第一只商用耐用碳丝灯泡在100V下发光效率高、工作稳定,爱迪生钦定了100V直流电压。
1882年,爱迪生在纽约建造世界第一座商业化供电系统珍珠街发电站(Pearl Street Station),该发电站采用110V直流输电,给曼哈顿中心的800个灯泡供电(下图引用自通用电气官网https://www.ge.com/cn/company/history/1878-1904)。那时候爱迪生创立的爱迪生电灯公司还没有和汤姆森-休斯顿电气公司合并成通用电气公司。
1893年在芝加哥举办的“纪念发现新大陆400周年”世界博览会上,西屋公司(Westinghouse)用特斯拉(Nikola Tesla)的交流电系统点亮了18万只电灯。由于在长距离传输中拥有低损耗的优势,交流电系统逐渐被广泛采用,电流大战以特斯拉代表的交流电一方胜出。
供电的频率问题也是交流输电早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西屋公司实验了不同频率的正弦交流电,发现照明设备在低频率交流电环境中容易闪烁,过高的频率也会降低电力传输的效率,最终西屋公司将交流电频率确定为60Hz。
1899年,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AIEE)的会员向委员会提交的有关电气方面的标准报告中,在直流和交流的低电压电路中,110V/220V是被推荐的终端电压。直到当代,美国联邦电力法标准供电规范(ANSI C84-la-1980)中规定民用家庭终端使用120V电压,由于有线路损耗,到家庭终端时电压可能会在110伏左右。
欧洲地区的输电系统发展要稍晚于美国,当时在欧洲处于垄断地位的德国AEG公司为了便于计算,选择将供电频率调整为50Hz,但同时AEG公司也发现110V电压较低,传输相同功率时电流翻倍,电网传输损耗较大,也需要用更多的铜材。于是将电压规格改为220V,欧洲国家就形成了220V/50Hz的交流电压标准。
随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都分别效仿美国、欧洲,以这两个电压、频率作为各自的交流电终端电压。
日本是一个特殊的例子,电压、插座参照了美国标准,终端电压的配线采用单相3线100V/200V,其中100V是主要的照明和插座用电,200V是供空调、烤箱使用的动力用电。但频率方面则是两种标准并存,1896年,东京电灯公司从德国AEG公司订购了6台265kW、50Hz发电机。1897年,大阪电灯公司从美国GE公司订购了5台150kW、60Hz发电机。时至今日,日本仍采用两种供电频率,以静冈县富士山和新泻县的丝鱼川市为界,东部比如东京使用50Hz,西部比如大阪使用60Hz。
中国大陆的电压和频率标准同样也是由电力工业基础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引进,由于历史因素,电压、频率繁多。1890年(光绪十六年)上海开始使用白炽灯的时候电压是100V。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上海公共租界开始日夜供电,电压改为200V。1913年,上海法商电车电灯公司改成交流单相110V,三相190V。
1928年7月16日,上海的灯泡制造商亚浦耳公司向上海社会局公用局呈文,建议规定220V和50Hz作为中国标准电压和标准频率,从此有了中国第一个终端电压频率标准。
可以发现,供电电压和频率的选择不外乎由技术、资源和社会影响力等因素决定。目前世界的终端交流电压呈现100~127V、200~240V两档,我们很难让一方向另外一方倾斜,或者评判孰优孰劣。所以80 PLUS的认证,也根据输入电压的不同分成了115V和230V的不同认证,不过原始的80 PLUS认证仅在115V下进行。
回到小节开头提到的内容,“爱迪生的电灯限制了海盗船AX1600i的输出功率”,是由于AX1600i的C20 AC插座支持最大16A的输入电流,在100V的地区就只能够输出100V x 16A = 1600W,这都是安规方面的限制,美版的AX1600i的标签也写着1600W 115~240V、1300W 100-115V,安规方面的一些限制如果往前溯源为什么用100V,就会找到爱迪生的电灯。
认证分两档电压、分不同的用途共4种不同大类的认证,分别为:
115V Internal:主要针对桌面电脑、工作站和服务器使用的非冗余电源。截至本文发布时也就是2019年12月18日时有6978款认证,也是最常见的认证。
230V Internal:主要是针对服务器、数据中心的冗余电源,有1605款。认证logo和115V Internal认证没区别,但是不会出现在零售市场。
115V Industrial:主要针对工业级电源,可以是任何物理格式(嵌入式,封装式,开放式框架,机架式,DIN安装式),目前仅4款。
230V EU Internal:从命名可以猜出来是给使用230V电压的欧洲区的认证,562款,是零售市场上可以见到的仅次于115V Internal认证的电源。
除了转换效率和功率因数,对于其他电源的电气性能,80 PLUS认证没有要求,没有要求测试温度,默认是在室温下进行测试。
80 PLUS认证要求主要是在电源输出10%、20%、50%和100%额定功率时对转换效率和功率因数(PF值)有所要求,转换效率和功率因数达到对应的等级要求,就可以获得对应的效率等级这真是太简单了。具体的要求见下表:
电源的出线方式、线材长度、工作温度、风扇转速、电压负载调整率、超载输出、输出纹波电压、交叉负载、浪涌电流、保持时间、开机电压波形、动态性能、显卡兼容性,80 PLUS认证统统没有测,反过来极电魔方除了80 PLUS认证的4个档的效率,这些项目统统都测了哦,不对,80 PLUS验证项目都已经被我砍掉了。
从plugloadsolutions官网80plus.org可以下载到电源的认证证书,以海盗船AX1600i为例,证书内容如下:
分别记录了以下内容:
测试日期和送测样机信息;
-电源的输入输出额定规格;
-一张送测样机照片;
-输入电流、电压波形;
-测试负载设定和包含了输入电流RMS值、PF值、谐波电流总畸变率(ITHD)、输出负载比例、AC输入功率,各路输出电压、各路输出电流、DC输出功率和转换效率;
-输入、输出功率对比图表;
-输出效率曲线;
白牌到铜牌,差值5%;
铜牌到金牌,差值5%;
铜牌到白金,差值7%;
铜牌到钛金,差值9%;
金牌到白金,差值2%;
金牌到钛金,差值4%;
白金到钛金,差值2%
那么作为用户,如果换了不同效率等级的电源会省下多少电费呢?以当前主流的瓦数650W每天半载使用10个小时,套上80 PLUS 230V EU认证里的效率进行计算(套上230V EU认证是因为通过115V认证的电源在230V下工作效率会提高约2~3%),可得到下表:
如果是白牌换到铜牌,一个月的电费差值的收益是一瓶500mL可口可乐,再换下去收益会递减。但是考虑到一个电源的服役周期会比较长,以当前普遍的5年质保来算,可得电费差价为:
以使用5年计算,铜牌换到钛金在电费上的收益是最高的,铜牌换白金次之,铜牌换金牌位居第三。但是这个电费收益差值就要比电源的零售价差值小得多,除非是每天电脑开机时间长、电脑功耗高、准备用上10年才能赚回差价,至于其他方面的比如更好的噪音控制、更好的性能,那也是买更高效率等级所带来的附加值。
从极电魔方FCP Mark数据库显示的数据可以答复“1000W金牌电源跟350W铜牌电源哪个更省电”这个问题。
1000W金牌电源以EVGA 1000G3为样本,350W铜牌电源以台达NX350为样本。
其中30W~100W负载段的平均效率,EVGA 1000G3为83.68%,台达NX350为84.09%
100W~满载阶段的平均效率,EVGA 1000G3为91.96%,台达NX350为86.92%。
在30W~100W轻载阶段,小瓦数铜牌电源不一定比高瓦数金牌电源效率低,所以这个阶段350W铜牌电源省电,100W~满载阶段1000W金牌电源效率更高更省电。
Ecos Consulting和EPRI为台式机电脑的内置多路电源开发效率测试协议。
2004年3月,80 PLUS的想法在ACEEE市场转型研讨会上被提出。
2005年2月, 第一款通过80 PLUS认证的电源为海韵(SeaSonic)SS400HT。
2006年,Energy Star能源之星在即将发布的Energy Star 4.0计算机规格(自2007年7月生效)中增加了80 PLUS要求。
2006年11月和2006年2月,惠普和戴尔认加入80 PLUS认证。
2008年Q1 ,修订了标准,在白牌的基础上增加了铜牌、银牌、金牌级别认证。
2008年6月,戴尔服务器电源拿到首个80 PLUS金牌认证。
2009年10月,增加白金(Platinum)等级认证。
2011年8月 ,增加钛金(Titanium)等级认证。
2012年2月,戴尔和台达实现了第一款80 PLUS Titanium服务器电源。
2015年4月份,Ecos Consulting推出了230V EU Internal认证,增加了在230Vac下的认证项目,认证针对的产品同样是桌面级电源、工作站电源和服务器电源。由于在更高的电压下进行测试,测得的效率一般会略高一些,大概在2~3%,所以Ecos Consulting紧接着修改了认证效率需求,认证的效率要求整体都有了提升,甚至认证难度不亚于115V Internal认证,导致在230V EU Internal认证推出一年多之后,通过认证的电源数量仅有100款出头。在经过了4年半的时间之后,认证数量为562款。
2017年6月,80 PLUS得到制定游戏规则的Intel的认可,加入Intel Desktop Platform Form Factors Power Supply Design Guide (Intel PSU DG) 1.4。
好了,以上关于基础理论、80 PLUS认证的内容,消费者关心的“省多少电,买高效率电源能不能回本”等问题我都分别进行了介绍。
如果说不同效率级别的电源除了效率以外毫无差别,这种评价就有些片面。以往我写到第二章可能就会停下来,不过近年来对行业的了解和对产品的测试积累了不少信息,得以支持我继续写进阶内容。
80 PLUS认证促使行业近十几年不断研发新电源,普遍的趋势是借助新一代的器件和技术,打造出更高效率、整体性能更均衡的电源。十年前市面上金牌电源寥寥无几,到了今天,金牌电源已经是主流产品。钛金牌的电源目前仍然是各个厂家研发部门集中研发资源、花费大量心血打造的项目,所以整体性能都比较强,几乎没有一颗是弱的。
不同80 PLUS效率级别之间的最容易体现出来的差异还是在转换效率,从FCP Mark就可以看出金牌的电源效率比铜牌明显高出一截,而钛金牌的电源也明显比白金牌高出一个台阶。
转换效率表现出来的差异体现在电源的发热上,以一颗650W钛金牌和一颗650W金牌电源为例:
650W钛金牌电源230V下满载时实测效率约94%,AC输入功率705W,损耗功率约54.9W;
650W金牌电源在230V下满载时实测效率约90%,AC输入功率718W,损耗功率约68.5W;
两者的损耗功率差值13.6W,这部分差值最终以发热的差异体现出来,下图为两者的热成像图,校准了参考坐标轴;
方框1是常见的电源最高发热区域——主PWM、主变压器和12VSR区域,650W钛金最高温度64.3℃,650W金牌最高温度95.5℃。
方框2为主电容区域,钛金电源平均温度35.6℃,金牌电源平均温度43.7℃,精确测量之后发现,两者差异大概在5~8℃之间。
方框3是电源内部整体,钛金电源的平均温度在40℃左右,金牌电源的平均温度在50℃左右,差距在10℃。如果电源的额定功率较大,温差也会进一步拉大。
两颗电源在测试时室温一致,同时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差异的因素,比如650W钛金的这颗电源的12VSR区域散热片更大,两者风扇转速也有差异,650W钛金在650RPM左右,650W金牌的风扇转速在950RPM左右。
标准ATX电源的容积都差不多,从长期的评测积累下来的数据分析有这样的规律,输出功率越高,损耗越大,电源内部温度越高。如果要降低电源温度,就要使用更多的散热片或者提高散热风扇的转速,增加风量把积热排出。
效率高的电源,损耗功率小,所以发热相对小,故而散热片的用量,风扇转速都可以下调,换来更安静的表现。
从上面的热成像图可以知道,电源在工作时有部分元器件的温度会直接破百摄氏度,不过没关系,大多数晶体管的工作温度(耐温值)都可以达到125℃,一部分规格较高的可以到150℃甚至更高。干式主变压器所用绝缘材料的耐热等级也往往在一百多摄氏度。
反正我们也不会用手摸,管他烧到一两百度。
电源长期使用下来,最容易老化的元器件是电容,在电源使用环境较为恶劣或者保存不当的情况下,主电容的容量会首先衰减。高温的使用环境也会影响主电容的寿命。主电容的容量下降会导致输出功率不足、保持时间不足、输出纹波增大。输出滤波电容的容量下降同样会导致ESR增大,最终输出纹波也会增大。
电容的寿命和温度关系遵循“阿雷尼厄斯10度法则”,即温度上升10℃,寿命减半。
常见的铝电解电容的寿命一般受电解液通过封口部向外蒸发现象的影响,表现为静电容量的减少、损失角正切值的增大。导电性高分子固体铝电解电容器,也就是常说的固态电容,它的寿命主要受氧气通过封口部从外部进入电容器内部而导致的导电性高分子的氧化老化、或者由环境温度或自发热导致的导电性高分子的热老化影响,表现为损失角正切值和ESR的增大。氧气的渗透速度像电解液的蒸发一样同样依存于温度——引用自Nippon Chemi-con公司『导电性高分子固体铝电解电容器的寿命推算』。
这些内容交给电源厂家的研发团队来把控即可,理论上效率高的电源发热量得以降低,元器件的失效率降低,应该可以具备更高的使用寿命。不过话说回来,决定电源的整体失效率的因素不止发热一项,那些内容在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里可以查阅,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讲。
顺便提一下,在极电魔方的电源评测中,热成像仪每次都会照顾主电容的温度。
这里引用了『京东机电品牌商大会数据报告部分资料』,数据是17Q1到19Q2,一共10个季度的数据,很有代表性。
可以看出有接近一半的买家不care任何80 PLUS效率级别,不带80 PLUS认证的产品往往单价较低,应该是对价格极度敏感的用户,只有一半选择了带80 PLUS认证的产品。
而在80 PLUS认证的产品中,购买白牌的用户数量呈整体下滑趋势,铜牌和金牌占了主要的市场份额,呈现上升趋势,金牌连续10个季度都在增长,白金牌的购买用户大约只占1%比重,钛金牌部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见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消费者倾向于购买80 PLUS效率级别更高的产品,无奈受限于单价,绝大多数用户止步于白金牌。
铜牌的市场主要由酷冷至尊、安钛克把持,金牌市场主要由振华、鑫谷、海盗船、海韵、先马、酷冷至尊等品牌平分。白金牌市场主要由鑫谷、华硕、海韵占领,而钛金牌市场有一半是由海韵分得,剩下的份额主要是振华和海盗船。
大家都想买好东西,好东西都不便宜,不像CPU和显卡,在电源方面的投资收益非常不明显,如果为了买更好的CPU和显卡,电源上的预算首当其冲是被砍的。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山寨品牌直接写95 PLUS,这部分是伪造的logo,请各位读者看到类似logo的电源敬而远之。
在极电魔方的基础文章『是时候表演真正的技术了,我是怎么测电源的』的效率章节中我挖了一个关于80 PLUS效率认证的坑,我在今天终于把这个坑给填了。
从80 PLUS认证颁布以来,网络上有许多对80 PLUS认证进行介绍的文章,但都讲得不够全面、深入,导致大众玩家对80 PLUS认证了解比较片面。
比如,有的玩家认为不同效率等级的电源除了效率差异之外再无其他区别,高效率电源省下的电费补不回差价,对高效率电源嗤之以鼻。另一个极端则认为买高效率的电源就得到了一切,包括得到绝对的高性能和可传家的低故障率。实际的情况是,转换效率是电源重要的一个性能参数,会牵扯到电源的一些电气性能或者间接影响一些特性,涉及到相关问题的时候需要具体分析。
80 PLUS认证对厂家的要求是付费的,价格为几千美刀不等。对于没有补贴的零售电源厂家而言,80 PLUS认证的成本需要摊到产品上,不过这项认证由于现在有了能源之星和Intel的认可,已经从一项带有市场推广性质的认证逐渐转变为一项更像是安规类型的认证,后面将会继续存在。目前在美国加州零售的品牌机就要求要金牌认证以上。
本文不是让消费者购买金牌或者钛金牌电源,DIY一向丰俭由人。所以,我尽量以更为基础、全面、深入的啰嗦的角度来讲解转换效率的原理和80 PLUS,希望读者对电源转换效率这一特性以及对行业影响非常深刻的80 PLUS认证有更全面、正确的认识。
我是极电魔方FC,关于AC插座方面的内容安排在AX1600i的评测中再作介绍。
感谢阅读。
转载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