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帷解读〈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

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不自认为有德。

不失德:恪守形式上的“德”,以有德而自居。

无德:无法体现真正的“德”。

无以为:无心作为,不强调自己的作为。

有以为:有意作为,事后念念不忘,总是强调。

上仁:最讲仁爱(的人)。

上义:崇尚正义(的人)。

上礼:崇尚礼仪(的人)。

攘臂而扔之:(愤怒的)伸出手臂强迫别人遵从。

忠信之薄:忠信不足。

首:开始、开端。

前识者:先知、先觉者,占卜、预言等行为。

道之华:道的虚华外表。

处其厚:立身敦厚、朴实。

不居其薄:舍弃轻薄。


[大帷解读]

        德高之人做了好事不自以为有德,虽然他们实际上有“德”;德行不高的人做完了好事却自以为有“德”而自居,紧守着“德”的荣耀害怕失去,实际上这样做就是没有“德”。有德之人顺其自然行事,都是无心而为;德行不高之人事后念念不忘,总是强调自己的功劳,他们坚持的是有心作为。上等的有仁爱思想的人主动去做好事,但事后会努力把它忘掉;上等的崇尚正义的人也主动去做好事,但做完事后会把这件事牢牢记住,念念不忘;崇尚礼仪的人提倡遵守礼仪却无人响应,于是高举手臂呼唤大家,强迫别人遵从。

        所以说,“道”被人忘掉了,失去了,然后才会提倡“德”;“德”没人理了,然后才会提倡“仁”;“仁”也没有约束力了,然后才会提倡“义”;“义”大家也不遵守了,于是出现了“礼”,出现了礼仪和礼法。“礼”这个东西,实际上是忠信不足的产物,也是社会动乱的开端。那些所谓的先知、先觉、占卜和预言行为,不过是“道”的虚华外表,也是邪伪的开始。

        所以真正有智慧、有思想和有品德的人,应该立身敦厚,舍弃轻薄;要心存朴实,不流于浮华,使自己始终处于真实的状态。


[经典名句]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帷解读〈道德经〉第三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