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尺码,异样的声音

      做叙事评审是我从来没有想到的,接到任务感觉压力巨大,看到大家都在为老师们的精彩点赞欢呼,我写下这些文字不知道会不会被批判,内心有担忧、惶恐。不过我一直记得我加入常春藤读书会后,郝老师在读书会线上线下多次提到:我们是一个共同体,要减少交流成本,大多时候不需要太多的客气与寒暄,要真正成为一个相互信赖的共同体,当然我们交流指出问题,只对事不对人。网师就是一个大家庭,是一个良好的共同题。我尽力悬置自己的“思维假定”去思考,即使这样我依然深深明白我无法摆脱已有思维的控制。我绝无对大家的不敬,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我们都无比亲切,我对网师也是绝对地热爱。如有不到之处请大家见谅,并批评指正。

〖热血澎湃与理性思考〗

      历经三天多时间看了将近50万字,爱人开玩笑说:这是看50万字的短篇小说集呀。确实是这样,每一篇叙事都是一篇篇丰富的生命的撰写。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一篇篇地读下去,感受于宁、徐明旭、刘玉香等老师的精彩文笔,沉浸在每一位老师的努力、用心、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第一轮读完之后自己觉得自己都有些亢奋,除去马增信、王辉霞、徐明旭、卢雪松、于宁五位老师直接放入一类之外,其余的感觉无法抉择。无法抉择的原因不是大家写得不好,也不是大家没有活出来,而是有了困惑。带着困惑我又大致过了一变,经过思考我还是将自己的疑惑跟郝老师说了。因为我跟着郝老师在一起学习的时间长了,有时候我们更像好朋友,也就敢跟他瞎说,最主要还很清楚他对事洞悉非常犀利,具有批判思维。我俩的对话大致如下:

王晓娟:我有个困惑怕说不好。

郝晓东老师:什么困惑?

王晓娟:就是看了所有的叙事,感觉都是同一个味道,基本节奏和线条都差不多,这样的现象是否正常,自己感觉有点不对,可是,能力有限表达不出来。

郝晓东老师:是。同一个味道,说明尺码相同了。但的确写作缺乏个体风格,这也是现实。你说的对。

王晓娟:最近工作总是出问题,都被您指出来了,我都不敢轻易提问了,不过我知道是为我好呢,就是有些心虚。

郝晓东老师:是吗?说明我是把你当做自己人了。

王晓娟:明白的,就是有点心虚。如果把自己抽离这样一个集体,那有没有耐心把这一篇篇用心的人生叙事看完?我觉得是个未知数。

郝晓东老师:要知无不言你说的对,这也是还不够出版条件的原因。

王晓娟:好的,我这人藏不住话,昨天就憋了半天了,今天觉得还得说,哪怕说得浅薄。

郝晓东老师:直觉也往往是对的。

跟郝老师聊完之后我又一篇篇的看老师们的叙事,就怕自己写作水平不高,有失偏颇,我又请教郭老师,我过一遍之后又让我爱人也过一遍。今天早上六点起来加了两个多小时班之后,终于才把终审工作结束。

      结束之后我今天一直在想,热血沸腾之后我们是否应该思考,我们还需要什么?我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感觉,我总觉得的差些什么?对于我而言,我是一个理科生,讲故事是非常欠缺的,不知道该如何去讲好一个故事,在整个文章中都很少提到我与学生的具体故事,这也是我今年选择李镇西老师《教育写作》的原因。就在昨天晚上我们组的打卡点评老师跟我商量点评标准说:教育写作走心是最重要的吧。走心当然重要,但光有这一点就够了吗?太过关注走心的背后会不会走向自我陶醉呢?我看了我们50篇叙事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那么的相似,有的甚至除了故事之外如出一辙。这是否值得我们深思呢?

〖规则意识与强化细节〗

      在我反复看老师们叙事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老师根本没有按照教务处的要求,修改叙事的格式。可能是我这个人太过原则化吧,不过我想起去年上李镇西老师的课,他批作业的原则就是无限宽容但原则不破。我曾两次作业未按要求完成,李老师在下面总会“天哪……”这样的批语,然后毫不留情地给个不及格。如果我作为初审老师,我可能就把这些优秀的叙事直接咔下去了。李镇西老师的话经常在我耳畔响着:作为老师你都不能认真读题,你都读不懂题,你怎么教学生啊。李老师的话让我常常反思自己,并提醒自己:我不只是我自己,我是一个教育者,是孩子的妈妈,学生的老师,我应该时刻做一个清醒的人。我想作为教育者应该有“规则意识”。

      最近一直在看李镇西老师的书,他关注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是我自己非常缺乏的。这样的细节体现在方方面面,可以体现在我们对学生无微不至地关心上,可以体现在对知识的深挖啃读,可以体现在对课堂的潜心研究,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它应该是我们的一部分,不断进行这样的可以练习,让其成为自己自动化的能力。

      我们是一个热爱学习、热爱教育,有爱心、有坚持的共同体,网师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家必将越来越壮大,勇猛精进的学习更会成就网师每一个家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同的尺码,异样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