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清醒的悲观主义者比乐天派更能应对苦难现实

图片发自App

01

张爱玲一生就像一本浓墨重彩、跌宕起伏的图书,读完她,确有无限唏嘘、感慨。

清醒、凉薄的悲观主义者,这是我粗粗涉猎她的作品和了解她的大体经历后脑袋里蹦出来的想法概括。

分析张爱玲的作品,会发现她对情爱、对人性都看的透透的。

因为看得太透,所以清醒,因为清醒,所以凉薄。

学界一直有评论,说张爱玲“其人可鉴,其文不可学”。若没有经过钟鸣鼎食、没落大家余晖氤氲浸染的人,写不出她独特的压抑了的悲哀、颓败的苍凉。

她之于她作品中的人物而言,就像造物主,对万物看得过于透彻。所以写出的文字才直抵人心、打动他人。所以才能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

图片发自App


02

我所读过的认为最深刻的莫过于被傅雷先生称为“文坛最美的收获“”的《金锁记》了。

这部小说就是把人心的真相放在社会风俗的框子里来描写的封建伦理统治下生存悲剧的典型。

姜公馆上至老太太、少奶奶们,下至丫头、老婆子都看不起麻油店出身的七巧。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第一个悲剧。

老太太把七巧抬高了身份,做了正室是第二个悲剧。这个身份就是七巧的黄金枷锁,因为这个身份,高涨了金钱欲,压抑了恋爱欲,这深刻揭示了封建伦理统治下的欲望悲剧。

即使婆婆蔑视、妯娌孤立、哥哥无情,她也有了死熬下去的动力,一切为了钱,为了利益,七巧也因此熬得心理变态,变得尖酸刻薄、絮絮叨叨、反复无常。

因自己没有爱,便破坏了儿女的幸福,破坏儿子、儿媳的婚姻生活,把儿媳逼疯,诱使女儿吸大烟,破坏女儿的婚姻。

从古到今普遍流行的价值是“虎毒不食子”,七巧却用她的黄金枷锁迫害了她的儿女,这一反传统的事例描述打破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

图片发自App


03

《倾城之恋》中范柳原与白流苏一场迂回曲折的战略角逐也是反映张爱玲悲观主义的典型。

白流苏是为了逃脱原有封建家庭的牢笼,获得经济上的安全,远离冷漠、重利轻义的重家人。

范柳原是为了游戏人生,为了恋爱而恋爱,觉得白流苏是个有意思的女人,想要得到她,而不是娶她为妻。

正如文中他说:“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

他们都是精明的人,算盘打得太细,始终不肯冒失,所以真正在第一次发生实质性性进展时,才会疑惑他们已不是这么做第一次,因为已在脑海演练过无数次。

或许是最初看这部小说的我过于稚嫩,不够敏锐,所以才觉得是因为一场香港陷落成全了他们两个,在危难时候发现内心深处对彼此的爱。

这几天我再次阅读了这本书,发现了好多曾经被忽略的细节。

正如文中所说:“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正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写,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高到低按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在和平年代,他们为了自身利益而用尽谋略,追求内外部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可是在战争来临,情怀为温饱让路,追求生理、安全、社交需求才是最本质所在。归根结底还是受利益的驱使。

范柳原选择了白流苏当妻子,也是为了获得稳定的归属感。

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不愿去直视去相信利益、冷漠的存在,非要加以温暖等外衣包裹,以粉饰太平。

图片发自App


04

老师、家长包括社会上的主流价值,一直如教导我们做个乐观的人。

仿佛只要有了乐观这一品质,就会有乘风破浪的勇敢,而所有的艰难险阻、风风雨雨都会有迎刃而解的幸运。

慢慢发现,乐观并不是百利无一害的普适价值,至少不像书中、老师家长口中的那么实用。

乐观者把所有想的过于美好,当困难来的汹涌过猛,碾压过于无情时,越易被虐的体无完肤。

越来越觉得做个如张爱玲般清醒、凉薄的悲观主义者,是最恰好不过的了。

最需要学的便是张爱玲作品透露出清醒、凉薄、万物看穿的睿智心态。

因为当我们足够清醒,当我们对生命的真谛了解透彻,当我们认识到生命是如此的不可捉摸,而所有的事物又是稍纵即逝。

便能建立起一种习惯将不幸作为人生的长久战事去面对,去嘲讽它的荒诞与虚伪。

也就能够长久的清醒,更能适应长久的孤独。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爱玲|清醒的悲观主义者比乐天派更能应对苦难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