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找的自保

王安石认为孟尝君的一生是疲于自保,在我看来亦是这样的。

从孟尝君的一生来看,确实是精致利己的人生,但即便如此,也是穷极一生的自保。

就拿纳贤养士这一点来说。起初是继承封地爵位后感到养士的好处,他认为这些人是人才,能够借助它们力量来实现抱负,得到名声,更重要的是得到别国国君欣赏和本国国君的尊重。这是利己主义的第一点体现。有了名气,自然就会就会风浪,就会遇到困境。这时,这些贤士更多的是帮助孟尝君,例如“鸡鸣狗盗”使他得以解危困。这是他自保的体现也是利己主义的第二点。

在我看来,广纳贤士只是一个幌子。他并未为国家做了多大贡献,他的众多宾客也并非对国家有利。但他们却造就了一个能力强大的孟尝君、一个能力强大的群体。是为孟尝君服务,在危机关头为孟尝君求得安宁,对孟尝君有利罢了。

但他对待门客的态度诚恳不可否认,不分等分,一律宽容、待遇丰厚,天下之士莫不向往。这点是被许多人所赞扬、敬佩的,《过秦论》中有言战国四君子“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视”。所谓“仁义道德”,这是他吸引了众多等闲之辈的原因。大规模招致天下之士,“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奸人入薛中盖六万馀家矣”不论高低贵贱,更加含有闲人、亡命之徒、逃犯等等。正是这群人聚在一起,惹来了不少的麻烦。这一举动极大的威胁到国家政权。也许这不是孟尝君的初心,但这就是三千门客的实质。放在当今社会来说,这是一种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本身孟尝君的逃匿就相当于潜逃警方拘捕;亡名之徒聚在一起就相当于黑社会;他们在一起干事不就成了非法集会了吗。绝对会使人心惶惶。更何况是当时皇权至上,简直是君主的眼中钉。这导致了他常常处于困境。这是导致他经常要“自保”的原因。

若非不够忠诚坚定,若非自我能力过大危及到国家,他需要这样自保吗?

“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此话精准的说出了他行为的弊端和本质,非为民,而是为声誉。不过是欺骗自己、百姓、国家实则一事无成。

抱负多远大取决于自我。人要有长远的目光、广阔的胸襟、坚定的意志方能成大事。孟尝君只看到了一些小事带来的利益,目光短浅,才阻止了他走的更远。只是认为养士可以帮助他,却也不深思能帮他是什么。真正忠君爱民的人,需要这番逃避、需要繁于自保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找的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