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汪的日常 21 科研中的套路与反套路

在科研界,影响因子<5分杂志期刊的常会被认为是水刊,这些杂志的发文量大,研究内容的可重复性较低。收录的研究往往只是蜻蜓点水,简单提到使用某某药物可以改善某种现象,就草草发文,而不去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

中等水平的杂志期刊中收录的文章相较水刊的质量会高很多,如Xin Zong等人在2021年的研究中首先通过对肠上皮细胞样品进行核糖体印迹测序和m6A-seq分析,找到靶分子YTHDF1和Traf6,由后续的分子验证YTHDF1是肠上皮细胞对宿主防御细菌感染所必需的;YTHDF1通过介导Traf6转录本的翻译来调节肠上皮细胞中的免疫应答;ythdf1介导的Traf6 mRNA的翻译需要Traf6转录本的m6a甲基化;YTHDF1与Traf6转录本的结合需要DDX60;DDX60与YTHDF1作为协同调控因子,调控Traf6mRNA的翻译和下游信号转导;最后在体内实验中发现缺乏YTHDF1的小鼠有肠道免疫反应受损。由此得出结论:m6A结合蛋白YTHDF1中的P/Q/N-rich结构域与宿主因子DDX60中的DEAD结构域相互作用,从而通过识别靶标Traf6转录本来调节肠道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整个论证充分必要,也对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总感觉少了一点点灵魂。

反观刊登在顶刊Nature上的文章,除了部分技术更先进,工作量更大等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整个故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举例说上次分享的文献,讲的是小胶质细胞如何实现对神经元活动的负反馈调控的故事:从观察到神经元活性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的转录变化,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活动的空间控制和小胶质细胞控制着体内纹状体神经元的同步性和放电频率这些现象的观察,促使作者找到小胶质细胞通过ATP-AMP-ADO-A1R依赖反馈回路抑制神经元激活的本质,最终得出结论: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ATP被P2RY12识别,触发小胶质细胞突起的募集,随后ATP被小胶质细胞ATP/ADP水解外酶CD39转化为AMP;AMP被CD73转化为腺苷(CD73在小胶质细胞和其他脑细胞上表达),ADO作用于D1神经元上的腺苷受体A1R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套路在科研中终究是走不长远,真正为了追求真理与本质还得要反套路而行。


参考文献:

1. 影响因子: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C%9F%E5%88%8A%E5%BD%B1%E5%93%8D%E5%9B%A0%E5%AD%90/8773728?fr=aladdin

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999206/

3.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999463/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研汪的日常 21 科研中的套路与反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