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2 工作满意度、个人幸福感与职业心理健康(二)

2. 职业生涯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职业生涯管理发源于美国,最初是以职业指导的形式出现,1908年“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Frank Parsons)创建波士顿职业指导局进行职业指导工作,1909年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其著作《选择职业》中首次提出“职业辅导”一词,标志着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始,同时“人职匹配”成为职业指导的核心理论得到广泛应用。1971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兰德(John Holland)提出了职业性向理论(Career Orientation),认为选择职业时应该考虑价值观、动机和需要,并归纳了六种职业形象和相对应的六种职业类型。无论是“人职匹配”理论还是“职业性向理论”都以职业要求为主,认为人应该适合职业的需求,可以归纳为“特质因素论”的范畴。1953年生涯规划大师舒伯(DonaldE.Super)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文章,提出了“生涯”的概念,打破了特质因素论一统天下的局面,成为研究“职业”到“生涯”过渡的重要标志,他将生涯任务分成了五个阶段,强调个体在职业活动中的自我实现,认为生涯发展的过程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工作的满意程度与自我概念的实现程度成正比。之后职业生涯研究又经历了施恩(Schein)1978年在《职业的有效管理》一书中提出的以职业锚为代表的职业探索决策理论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与心理学教授约翰·克朗伯兹(John Krumboltz)1996年从自我效能的角度提出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建构理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6-22 工作满意度、个人幸福感与职业心理健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