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先提条件?家长盲目奖励惹祸端

小A有一个六岁的女儿,乖巧懂事,小小年纪就懂得信守承诺。

只是,每到学习就要给妈妈提条件。最让妈妈苦恼的是,女儿经常提出:我学习一小时,也要看电视一小时。

孩子沉溺于电视上的短视频,这个举动让小A不知所措。

她一方面不愿意受女儿牵制,怕孩子长期看视频,伤害眼睛,影响智力;另一方面,又无法控制女儿,因为只要她不同意,女儿就会不停的哭,什么也不做,最后她只能妥协。

小小的年纪就懂得了交换条件,也学会了要挟父母,孩子举动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经过交谈发现,原来小A之前经常用看电视一小时来奖励孩子,但凡要求孩子做什么事,她都会以电视作为奖励,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把作业写好,妈妈就会奖励看电视一小时。孩子是说到做到了,却也让孩子迷上了电视,也学会了条件置换。

其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由于父母不懂得如何夸奖孩子,如何奖励孩子,反而导致孩子情况走向糟糕的一面。

表妹丽丽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东西比别人快,成绩也很好。

舅妈逢人就夸:我们家丽丽呀,就是聪明,从来看不见写作业,成绩却总是第一、第二。

舅妈如此说,丽丽都听在耳朵里。从此以后,妈妈在家,更看不见丽丽写作业了。

于是,丽丽练习册上的错题也不改了,书也不背了,凭着自己的小聪明,直到小学毕业,成绩都还还不错。

可是等到初中、高中,不付出努力的丽丽,自然成绩也就不那么好了。

丽丽却不认为自己努力不够,她反而认为是自己智力不足,是爸爸妈妈没有给自己一个像别人一样聪明的头脑。

自然,高考的时候,丽丽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只考了个普通的专科。



不恰当的表扬奖励,反而害了孩子。生活中我们到底该怎样表扬、奖励孩子呢?

一、语言奖励要注意:夸具体不夸全部,夸努力不夸聪明,夸事实不夸人格。

很多妈妈经常会用“宝贝真棒!”“真好”来对孩子进行评价,而笼统的评价,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他也不会明白,今后应该怎样做。

丽丽的妈妈对丽丽的表扬,使得丽丽觉得成绩好,是她聪明,与努力无关,所以,每当面对挑战,丽丽都不愿努力与付出,把一切都归根于是我自己不够聪明。

贴标签式的夸奖,就更不可取了。有的妈妈会夸奖孩子“真是个好孩子”。不管是正面的标签还是负面的标签,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负面的标签让孩子不自信、有挫败感,正面的标签会让孩子有压力。



语言奖励,正确的方法是:陈述事实+表达感受+期望

小玮今年初三,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压力很大,明显自信心不足。妈妈为了缓解小玮的压力,鼓励小玮运动减压。

一天,小玮在篮球场上打球,小玮高高的个子,身姿矫健,运球流畅。等到小玮下了场,妈妈十分兴奋地对小玮说:“儿子,你看你腿那么长,跑得那么快,运球也流畅,你打球的时候可太帅了,妈妈简直要成为你的爱豆了。你那么优秀,在学习上千万别有什么压力,只要你拿出球场上这儿敢打敢拼的劲儿来,肯定不会很差的。”

小玮听了妈妈的话,心里很是受用。打那以后,小玮学习更有力量了!

二、慎用物质奖励,不要让物质奖励控制孩子的价值观,滋生孩子的欲望。

就像小A的孩子一样,是小A一手造成了孩子善于提条件的行为。

还有很多家长用金钱、物质来奖励孩子。

比如,考100分妈妈奖励50块钱,完成这项任务,妈妈给买自行车,买跑鞋,吃大餐。

物质奖励只会让孩子不断增加物质欲望,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贪心,失去单纯的快乐,变得唯利是图。



如果我们真的想给孩子奖励的话,也要奖励孩子一些正向的。

比如孩子读完了《西游记》,奖励孩子一本《三国演义》。

也可以在孩子完成了一项任务时,奖励给孩子一张可以实现自己愿望的门票。这个愿望可以是当一天家,看一场电影,举行一次小小的活动,全家野炊一天或者出去旅行。

这样的奖励是不是就高级多了呢?

总之,我们在给孩子奖励的时候,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是为了内心的充实,精神的满足;是为了开阔自己的眼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努力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恰当的鼓励、奖励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强化正确行为,千万不要用粗鲁过头的奖励绑架孩子,反而误导了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做事先提条件?家长盲目奖励惹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