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正蒙〉日记221。2021-2-12》

《金文成〈正蒙〉日记221。2021-2-12》

今天是辛丑庚寅辛卯,正月初一,2021年2月12日星期五。

有徳篇30【事父母先意承志,】

    船山讲解说,先意和承志是两截工夫:如果知道父母所动者是意,"而先知之"——要做的就是先行察觉——这样就可以"顺其美而几谏其失",即,争取到回旋的空间——回旋于意已荫但尚未发的空间状态,消解它,目的是不使意发出来甚至发展成过失。如果父母所动是志之所在,那就承接下来马上行动。

    这里,说到意的时候,要落实的是警觉性,所以言"先意"。说到志的时候,要落实的是贯彻性,所以言"承志"。由此可知,意是不可从的,志则是当从的。

【故能辨志意之异,然后能教人。】

    志与意的区别是什么呢?

    船山讲解说,意,"乍随物感而起也",即人的感性,具有偶然性与应激性,所以称为"乍随物感",即受到刺激而激起的欲望和临时生起的意念。志,"事所自立而不可易者也",即人的理性,具有贞定而不可撼动的人格性与意志性。

    由此,通过志与意的不同组合,船山对应出庸人、中人、君子和圣人四等人物:

    "庸人有意而无志";

    "中人志立而意乱之";

    "君子持其志而慎其意";

    "圣人纯乎志以成徳而无意"。

    这种分类人物的根据是志与意的不同性质:"志一而已",与此相反,"意则无定而不可纪"——具有偶然性与随机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随意"。

    "善教人者,示以至善以亟正其志",帮助人立志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所以,教育最先也是最重要的是"示以至善",目的是"亟正其志"。

    如果志是正的,则随物乍起的欲望可以因事裁成,出不了大乱子。不然,等到意欲已经形成,那么,"或趋于善而过奖之,或趋于不善而亟绝之"——这是因为这时候的标准不是"至善",而是"改过"——往好的方向发展时,奖励过头了,往坏的方向恶化时,急于踩刹车。可见,缺少终极性的、总括性的和整体性的目标时,一切都是临时的,现裁定现调整,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始终在两头摇摆,状态一直在起伏——这也证明"终始"的要害与"始终"的缺陷。这样一来,素质再好的"贤者"也只能处于"无所就"的状态——找不到方向和靶心,就只能四处、四时都在"行侠仗义"打游击战,而素质再差的"不肖者"也处于"莫知所惩"的状态——"教之所以不行也"。

    总的来看,止于至善,至善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不是一个小课题。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张载集》张载著

《张子正蒙注》王夫之著

《诗集传》朱熹著

《诗三家义集疏》王先谦撰

《诗广传》王夫之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成〈正蒙〉日记221。20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