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老板:科学思维的力量

我们之所以喜欢分析问题,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其实目的都是一样——我们如何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我们可能一时三刻无法建立自己的一个体系,那么有什么好的方式方法,避免我们陷入奋斗的盲区吗?

今天桌老板分享这些规律和我们平时读书学习的内容稍有不同,因为他并不是纯思辨式的,而是“数学工具+思辨式”的。

有些事情不必找原因

地震、森林火灾,这样的灾难是一类可大可小的事件,就拿地震来说,在里氏标准下,地震每相差一级,释放出的能量相差32倍,所以引发海啸的8级地震的能量,是我们能轻微感受到的3级地震能量的3355万倍。虽然我们的感性没法理解3355万倍到底有多大,但那死伤无数的场面,房倒屋塌的场景给人震撼太大了,于是我们就会忍不住地想找出灾难发生的原因,希望预报超大级的地震。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想法,直观看过去,那些轻微的地震和房倒屋塌的地震是那么的不同,所以8级地震一定和3级地震有很不一样的原因。

如果真的沿着这个思路找下去,最终会发现依然无法预测。无法预测地震不是因为我们技术有限,知识水平不够,100年后我们还是没法预测的,那就是因为每次地震不论规模大小,它发生的原因都大致相同,地壳的板块有大有小,板块和板块之间互相较着劲,这种咬合有时候会形成暂时的稳定,但因为某些地下熔岩或者火山的推动,板块会断裂,断裂后会引发一系列的后续事件:有时候只有很小区域受影响;有时候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我们无法测量每个板块间的数据,也不知道他们的初始条件,所以一次断裂会导致多大的崩溃是不能预测的。那些引发海啸的8级地震和那些引发谁都没察觉到的3级地震,差不多是同一种原因造成的。

我们如果不知道背后还有这样的规律,偏认为8级地震就应该拥有一个非常不同的诱导因素,3级地震的原因一定就是微不足道的,那就会在大地震发生后指责地震局不作为,实际上地震局的作用只是对地震相关的事件做研究,而不是去预测。

不必找原因是因为背后有幂律

曾经有科学家猜测,会不会存在一个地震的平均值,某一种级别的地震是最常发生的呢?不过统计下来发现并不存在,而是越大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少,越小的地震发生越多。地震的级数和此级数发生的次数呈现幂函数反比关系。一个值与另外一个值的幂函数成反比,这就是幂律。森林火灾的规模和对应此规模的火灾次数也呈现幂律。

幂律分布在更生活化的场景里也会出现,比如:

20%的人占据了全世界80%的财富;

20%的人消费了80%的啤酒产量;

一个公司80%的价值是20%的人创造的。

而且这种规律还有一种自嵌套的规律,比如说,当我们统计全中国14亿人的收入,你会发现出现了财富分配的二八法则,现在我们把最富有的20%的人去掉,统计剩下的更穷的11亿人,结果在更贫穷的11亿人里,依然是20%相对富有的人占据了这11亿人总财富的80%。同样规律也出现在那3亿更富有的人里,依然是有6000万人占据了这3亿更富有的人中80%的财富。其实只要人群数量比较大,比如超过100万人,这个规律总会出现。无论在哪个尺度,图形展现给你的都是一样的样式。这对生活有什么启示呢?

比如父母岁数大了,退休后和社会渐渐疏远,跟不上年轻人的知识,朋友圈里净发那种一看就是谣言的文章,甚至可能连手机都不会用。这背后的本质原因是因为现代科技发展速度大致一直能维持这种每年增加5%的速度,这也是一种幂律。如果科技不这样发展,500年前的人类社会里老年人总是因为积累了更多经验,反而不会被扣上落后的帽子。

当我们60岁时,每个人也都将是孩子眼中那些专门发“不转不是中国人”文章的人。那时我们落后下一代的程度和我们现在领先父母的程度是一样剧烈的。父母落后你是正常的,不是他们不上进或者退步,而是社会知识在以幂律增加,而他们因为年老而停下了。

还有,我们事业发展中可能经常抱怨,说现在没有机会啦,微信公众号红利过去了,互联网红利过去了,好像干什么事难度都增加了。不知道你想过没有,其实在任何时间点上抓住红利的难度都是一样高的,那些在90年代初干小买卖赚到钱的人难度和现在创业融到资的难度差不多。只不过当我们用同一件事穿越回过去对比时才觉得原来的更简单。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可能面对变化可以更理性,更淡定。

概率分布中的幂律

正态分布我们很多人熟悉,比如身高、体重在人群中的统计就是这样。幂律却少有人熟悉,因为绝大多数人在大学里即便学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也接触不到幂律。这种分布并不存在期望值、方差这类统计概念,没有和经典统计学基础知识有什么结合点,所以不少教材省略了他们。

也因为传统的高斯分布存在了几百年,而幂律分布的研究集中在近三十年,所以还没有成为系统的基础课。但相信它在经济学和解释复杂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之后也会成为众所周知的知识点。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146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卓老板:科学思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