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

初识林徽因,是从李宇春的歌声中听到的。那优美的令人灵魂猛的一颤的词语,第一次听便进了心里面。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初闻此曲,惊为天人,速去查看一番,然后认识了林徽因。

百度上能查到的林徽因实在是浅薄至极,这个端庄温雅的名字下面,尽是数不尽的风流韵事,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这些名字伴随着她的名字出现,把她塑造成一个祸国殃民的形象,这实在是太误导民众。

时至几年后,终于有缘遇见《林徽因传》,一读之下,不由得捶胸顿足,悔恨自己竟对这样一个堪称伟大卓绝的女子颇有误解。

这才知道,她是清华大学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更是被评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被世人称之为一代奇女子。

我的徽因,请允许我这样称她,一直以来,我与她之间似乎只是差一本传记的距离,读着传记,切切实实走进她的生命,陪她一起游历河山、经历炮火、感受香山如火的枫叶,看着孩子小再冰和小从诫聪慧天真的笑靥。她痛时我流泪,她欢喜时我嘴角含笑。

她在时光的磨砺下病倒在塌时我义愤填膺想拯救她于水火之中,她跋山涉水为古建筑留下传记时我想尽一把绵薄之力,抗战时珍贵的建筑资料被毁她和梁思成痛哭流涕时我在九十年后的今天依旧泪流不止。

她是林徽因,她是在历史上永垂不巧的一代文豪,她是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立下汗马功劳的伟人。

下面,我将把这本书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来阐述林徽因为什么能被世人称为一代奇女子,她到底有什么独特的人格魅力以至于无数人为之敬仰赞美。

首先,我们会讲到作为文人,她有着怎样精彩绝伦的才华,以及留下了怎样流传千古的作品。

其次,会讲到她作为一个妻子,与丈夫梁思成是怎样携手共进,组成了一对令人羡艳的神仙眷侣。

最后,我们会讲到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她是怎样辗转于战火纷飞的疮痍大地,在黑暗里开出卓绝的花。


让我们就此走进林徽因的世界中畅谈一番。

                                  1

首先作为文人,她在二十世纪的文坛上留下多首优美至极的诗歌,我们所熟知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更是其中翘楚流传颇广的一首,便是文章开头被李宇春传唱的那首诗歌。

除此之外,她还是新月社的成员,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能成为其中的主力成员,其文学素养可见一斑。

她的文学地位在泰戈尔访华一事上也颇有体现。

1924年,印度国宝级大诗人泰戈尔访华,“这位名扬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访华的消息一出,整个中国的知识界如沸腾的水一样无比激动。”

“当墨绿色的车厢,静静地停在北京前门火车站的月台时,前来迎接的人群立刻站成一排,个个神情肃然,这是一支文化名人的队伍:梁启超、蔡元培、胡适、林长民……”

在这样盛大且重要的场面上,林徽因献上鲜花,与老诗人挽臂而行。不久之后北京一些文化人为泰戈尔举办了祝寿会,在祝寿会结尾新月社成员用英语赶排了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

在这场汇聚北京城文人观看的诗剧表演里,林徽因当之无愧担任了其中的女主角———齐德拉。

可见,不管是在新月社,还是在“文化圈”里,她都是那颗被世人所承认并且光彩夺目的文坛新星。

除了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她关于建筑的文学著作也不可忽视,她曾留下无数以散文形式或是诗歌形式描写中国建筑的优美构造以及蓬勃之美。其中《平郊建筑杂录》,且与梁思成合著的《晋汾古建筑御查纪略》等等作品,对后人了解众多在战时被摧毁的建筑意义重大。


                                2

接下来,我们讲讲作为妻子,林徽因女士对梁思成先生的爱有多浓,情有多深。

洞房花烛夜时,她与梁思成曾有这样的对话:

梁思成问:“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说了吗?”

是的,林徽因用一生去践行了这个答案。

作为妻子,当梁思成因车祸受伤入院时,她衣不解带陪床照顾,后来游学归来,与梁思成携手撑起东北大学建筑系,多年后二人又一起撑起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培育了中国最早一批建筑人。

此外,当梁思成在战乱中去山西考察云岗石窟和应州木塔,为照顾梁思成在外杂乱的生活并且能一同领略古建筑之风华,林徽因毅然决定前往,他们一起查阅地方志,一起准备测量工具、照相机、攀爬工具,还有行军床、吊床、罐头、食品等一切琐碎的事物。

到山西后,他们不畏艰苦,用毛驴当交通工具,迎面是混着煤渣的灰土和人们丢弃的垃圾,住在没有门窗、没有家具、屋顶露天、四壁透风的屋子里。如此这般,他们依旧保持着对建筑同样的热枕,一起成长、一起奉献,一路相伴、互相扶持,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同甘甜、共患难更能值得尊敬了。

这样的事数不胜数,他们夫妻同心,一路相携而行,在将自己的小家经营的和谐美满之外,更是为社会做出了莫大的贡献。保持同频、互相毫无保留的付出与爱,这样的俩个人,说一句神仙眷侣也毫不为过吧。


                                3

最后,我们来说说作为一个普通的国人,她在战争年月用坚韧且智慧的力量怎样艰难求生,以及怎样在黑暗的低谷里结出温柔美丽的花。

1936年7月28日,这是很多国人只要提起来就声泪俱下、义愤填膺的日子,这一天,日军占领北京,满街升起太阳旗。

之后不久,林徽因和梁思成收到了署名“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约他们参加一个会议。

林徽因愤怒撕毁请柬,夫妻俩一致决定放弃舒适的科研条件,在一个战火升腾的黄昏,携带全家依依不舍离开了北京。

这一走,就走了八年。

离开北京后,他们先是到了天津,随后经青岛南下到了潍坊,停留一夜后,他们又去了济南,济南所有旅馆都已经爆满,无奈他们只能继续南下,经徐州、郑州、武汉,于9月中旬到达长沙,可全中国到处都是硝烟战火,哪里又是安生之所?

在长沙暂住后,他们亲身经历了黑压压的炸弹在楼底开花的场面,“转眼又有一批炸弹在天井里炸响,林徽因被气浪冲倒,顺楼梯滚到院里,楼房坍塌了,一家人逃到街上,大街上黑烟弥漫,有几处房子燃起大火,四处都是人们惊慌的哭叫声。”

在这场浩劫里,林徽因的亲弟弟死于战火。

后来,他们又去了昆明,日子刚刚安稳下来,梁思成和林徽因竟不顾舔舐伤口,立刻将北京来的“营造学社”的人组织起来,恢复了古建筑考察的工作。

这“营造学社”便是他们夫妻俩建筑事业所归属的一个集体。

可战火并未放过昆明,他们又搬到了郊区龙泉镇的麦地村,而后梁思成与“营造学社”的同仁开始了对云南、四川、陕西、西康等地为期半年的古建筑考察,林徽因负责留守和整理资料。

在这段时间里,林徽因总算有了久违的一段平静的时光。

“他们设计并亲手建造了龙泉镇3间住房和1间厨房。这座小屋坐落在村边开洼地的边上,背靠高高的堤坝,上面长着一排笔直的松树,南风吹来,野花散发出清新的香气,生活又迎来了久违的平静 。”

1940年,为了便于利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图书资料,他们一家和“营造学社”的同仁辗转去了南溪县李庄镇上坝村安营扎寨。这是抗战八年里他们的最后居所。

“安顿下来后,林徽因、梁思成等人又开始了紧张的考察工作。”

但繁忙的工作和照顾俩个孩子的压力并没有扼杀她天生对美的诠释。

她把俩间简陋的房子总是收拾得井井有条,窗户是用粉白纸糊过的,窗台上的玻璃瓶里,经常插着她从田野里采来的鲜花。这里的小屋也吸引了上坝村的乡亲,林徽因热情好客,大家都喜欢与她交流,闲暇时便聚在这里谈天说地,尽管都是生活的琐碎之事。”

……

在战火里坚强逃生,只要有机会,立刻开展工作。低谷里仍不忘为生活插上鲜花,侍弄得了家务琐碎,更胜任得了工作重任。她是黑暗中开出的茉莉,身体力行为我们阐明了一句话,“你若盛开,清风徐来”。


                              结语

这本书的作者林晓斐在书中这样描述到:“也有人说林徽因深谙调配烟火,不会让自己被俗世所伤。很多人试图追寻她的足迹,却都无往而终。诚然,她的清淡与温婉,是我们无法企及的。”

也许正因如此,在她逝去的这几十年风云变幻里,一代代风流倜傥的文人墨客,亦或是风采惊艳的绝色佳人,无人再能与之媲美,更无人敢无畏的说一声,我的名字能与之相提并论。

或许曾有三个同样优秀的年轻人对她展开了强烈追求,而引得某些人抓住这一点疯狂诟病,但我相信,更多的人在读完她的故事,一定会在心里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如此女子,何须妖娆。

这三言俩语讲不清她的美与伟大。她的身上凝聚了太多常人无法企及的品质和与生俱来的气质。说一句“时代的瑰宝”毫不为过,可她又在乱世里像个男子一样建功立业,在俩个领域里撑起了俩片天,她是被世人称为奇女子的人物。

她是林徽因,她的故事将永垂不朽。

你可能感兴趣的:(林徽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