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民族歌舞衰兴的一点随想

2022年9月4日  星期日

昨天,从网上看到一位音乐学院的教授谈到“五十六个民族中只有汉族人做不到能歌善舞,所以只要走近一个少数民族,就会为他们的歌或是舞而赞叹”。这或许是教授的个人观点之一,但也给我带来了一点思考。

作为汉族同胞中的一员,我们这个民族为什么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既不善歌也不擅舞,可能很重要的一条是人们的观念,过去人们对从事歌舞行业的都有所贬谪,不登大雅之堂,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卖艺很艰难,谋生不容易,这是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项职业的原因。暑假读了《我画文人故居这本书》,其中有一篇专门写了瞎子阿炳,题目是《他命苦,但拉出的曲子不苦》,我以前对阿炳的了解就是盲人二胡演奏者,靠卖艺为生。阅读这篇文章之后,就去网上查找了介绍阿炳的传记、视频,了解到因为父母的特殊身份,他从出生就被送养,8岁回到父亲身边却无法相认,父亲倾心教授他学习二胡、琵琶、鼓、笛等乐器,勤学不辍,成为江南有名的民间作曲家和演奏家。1927年到1928年间他走上了坎坷的人生,患上了眼疾无钱医治,双眼失明,人称“瞎子阿炳”。而后在兵荒马乱、时局动荡的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他用自己的琴声传播一个中国人的良知和正义感, 1947下半年患上了肺病无法卖艺,艰难度日。一直到1949年解放,他的作品获得重生。但是,却在1950年在家中病逝。的确,他的命运,就是一个“苦”字。音乐学院院长赵沨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年,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来中国,当他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时,不禁泪流满面,身子慢慢往下滑,最后跪到地上。他说,这样的音乐应该跪着听……”像这样既能编曲又能演奏的艺术天才尚且如此,其他普通艺人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

因为这样的原因,很多人都以学手艺为谋生之术,而不会去学习音乐或舞蹈。

少数民族为何能歌善舞呢?因为他们一般居住偏远,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喜爱音乐舞蹈,更多是生活中的自娱自乐,追求精神的愉悦和灵魂的解脱,加之,原始宗教活动中都需要人、音乐和舞蹈的参与。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对歌舞的热爱,形成了民族的文化传统。

古代汉人虽然重视学习“礼乐射御书数”,但“乐”不是作为普罗大众的娱乐方式,而是祭祀典礼活动的仪礼,特别讲究的是端庄、肃穆、神圣,就把普通的平民百姓屏蔽在“雅乐”之外。

再者,封建礼教和社会习俗也对人们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有所要求,比如“笑不露齿”“行不露足”等,对于人性的释放还是有所限制,所以想参加“俗”的艺术活动也很难。

久而久之,就造成汉民族喜爱歌舞,但不擅长歌舞。

这种文化习俗和观念的改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人们开始追求释放个性,将唱歌、跳舞纳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体验到歌舞给身心带来的愉悦,比如全民K歌、广场舞,还有文化活动、艺术教育的全面兴起。

今天,人们对音乐、舞蹈和其他艺术活动的认知、参与,无论是业余还是专业的,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昨天晚上的“李健线上演唱会”,参与人数将近五千万,就是一个例证。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无论城乡,但凡聚居区只要有一块空地,每天早晚就有大爷大妈在跳舞、唱歌或是摆弄各种乐器。

所以说能歌善舞不是哪一个或哪一些民族的专属禀赋,而是由各种因素和环境的影响造成的。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合适的环境,人们就会感受到音乐舞蹈以及艺术给人带来的欢愉,就会参与其中,成为社会的风尚,成为人们推崇的生活方式。

汉族同胞能歌善舞的禀赋已在今朝呈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汉民族歌舞衰兴的一点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