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穿越指南》第七章 有心进入政界的同志注意了

一、吓死你不偿命,秦琼、敬德的门神工资——公务员收入

1、工资每年领一次,大部分是白花花的大米。

2、在唐朝名目繁多的各种工资项目里,最重要的“禄米“月俸”和前期“力课”,都是按“散官”的品级来计算发放的。(“散官”这个系统,经常也被叫作“寄禄官”,意思是这个官衔没啥实际工作可干,纯粹是用来标志收入待遇。

3、禄米(第一大收入)

  唐朝京官每年能拿到的禄米如下:

 正一品官700石,从一品官600石;正二品官500石,从二品官460石;正三品官400石,从三品官360石;正四品官300石,从四品官260石;正五品官200石,从五品官160石;正六品官100石,从六品官90石;正七品官80石,从七品官70石;正八品官67石,从八品官62石;正九品官57石,从九品官52石。

  唐朝外官每年能拿到的禄米如下:

  正一品官650石,从一品官550石;正二品官470石,从二品官430石;正三品官370石,从三品官330石;正四品官280石,从四品官240石;正五品官180石,从五品官140石;正六品官95石,从六品官85石;正七品官75石,从七品官65石;正八品官64.5石,从八品官59.5石;正九品官54.5石,从九品官49.5石。

4、职田(第二大收入)

朝廷给官员们发的土地,让他们雇农民来种地,自己收地租来作为工资补贴。

按“职事官”算。

因为京城仓库多、人均耕地少,所以京官的职田比较少。而地方上闲置耕地较多,所以地方官分到的职田就多,正好可以补贴少拿禄米的心理不平衡感。

京官职分田列表如下:

一品官1200亩,二品官1000亩,三品官900亩,四品官700亩,五品官600亩,六品官400亩,七品官350亩,八品官250亩,九品官200亩。

外官职分田列表如下:

(地方职事官没有一品官)二品官1200亩,三品官1000亩,四品官800,五品官700亩,六品官500亩,七品官400亩,八品官300亩,九品官250亩。

唐朝廷规定,职田收租不能超过每年每亩6斗粟。

5、月俸

一开始主要是发肉鱼、果菜、香皂、洗发水、笔墨纸砚等实物,当然也发钱。后来大家都觉得发钱最合适了(在商品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用钱买东西越来越方便的情况下),于是朝廷也定了章程,规定每个月按等级给官员们发钱或者相当于这么多钱的实物。

京官的月俸收入如下:

一品官11贯钱,二品官9贯钱,三品官6贯钱,四品官4.2贯钱,五品官3.6贯钱,六品官2.4贯钱,七品官2.1贯钱,八品官1.85贯钱,九品官1.5贯钱。

地方官的月俸嘛。因为前期地方官的月俸基本上由本地财政收入的多少来决定,同级的官员,因为所在地区不同,福利收入差距就非常大。

6、力课

唐朝的百姓男丁,每年除了种地交租子交粮食以外,理论上还要服役,即给官府免费出力气干活。到官员们家里来看家护院、站岗放哨,官员们出行的时候前呼后拥当卫兵,也是他们服劳役的内容之一。

服这些劳役的男丁,根据品级和位置不同,分别叫防阁、庶仆、白直、执衣等等,一律叫“役力”。

唐朝京官给配备的役力人数如下:

一品官九十六人,二品官七十二人,三品官四十八人,四品官三十二人,五品官二十四人,六品官十五人,七品官四人,八品官三人,九品官两人。

唐高宗之前是按“散官”算,高宗以后按“职事官”品级算。

如果家里有事抽不开身,或者干脆就是不乐意去给别人低三下四看家护院,就宁可交一笔钱完事。这笔钱,我们就叫它“力课”。

官方定价,每个月交200钱多一点。

7、封爵

有了封爵未必就一定有了经济上的好处,这取决于是否有“食实封N户”。没有“食实封”,只有虚封的,一分钱都拿不到。

食实封,就是朝廷在某些地区划出几十几百户人家,规定这些人家本来应该交给政府的赋税(唐代是租、庸、调三种),转去交给爵爷们作为他们的收入。正常情况下,皇族亲王的食实封最高不超过1000户。

唐朝有规定,如果有了“食实封”,那么禄米、职田这两项都不再发了。

初唐的租庸调制,要求每个成年男子(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税粟2石或者稻3石,是为租;每人一年服役二十日,是为庸(如果不服役,每日交三尺绢);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兼调绵3两;输布者,麻3斤。

8、“亲事、帐内”课钱

“亲事、帐内”是对免费卫士的称呼,但这些卫士一般都是高官家的子弟(充当高级官员的“亲事、帐内”是他们步入官场的途径之一)。可是大少爷们去站岗总是不情愿。老法子,交钱赎身吧。也因为都是高官家子弟,油水足,,这笔钱也就成了配备“亲事、帐内”官员的一笔大财源。

二、想跟元稹、白居易做同事吗?为您指点一条升官之路——唐后期文官仕途

1、在安史之乱前的唐朝,当官的主要途径还是拼爹拼机遇,到了唐朝后半段,科举制已基本成熟。

2、御街夸官、雁塔题名、杏园探春、北里饮宴

中进士后的庆祝仪式。

3、守选

唐朝中后期,考中明经和进士的,都不太可能立刻授职,一般要在长安等上三五七年,吏部才有空位子。这段时间叫做“守选”。

4、博学宏词科、书判拔萃科

进士科的加强精英版,考试难度比进士还要大,但只要考中了,就能立即授官。

5、杂途、流外

唐朝人当官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祖上当过大官,子孙可以直接进入仕途,叫“门荫”;另一种是通过科举考试当官。除这两种途径以外,其他当官的方法,比如先当小办事员(吏),再慢慢升职成为官员,或者通过捐钱买官等,被称为“杂途”“流外”当官方法,被一般的官员看不起。

6、考课

类似于现在的工作考核。

内容大致包括品行、官声、工作成绩等,标准是德、慎、公、勤,吏部专门有一个司负责。每年根据考核结果把官员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当面宣布,被考核人不服可以申诉,考核结果记录到各人档案里,考绩高的涨工资,累计升官,考绩差的罚工资免官,中等的一般继续留任。

7、唐朝特别是后半期制度,官员做满一任(四年)以后,自动进入下岗再分配状态,先回家等着,等吏部再给您安排一个新职务。这个等待时间因人而异,从一年到十二年不等,这也叫“守选”。如果想缩短“守选”时间早点儿有个新职务,要么名气大,要么背景深厚。要么多给吏部主事官员塞点钱。

8、御史

管官的官,相当于现代的纪检委监察局,专门负责督查官员们有没有过失。

9、拾遗、补阙

管皇帝的,专门给皇帝跳错进谏。

10、对于大部分唐朝官员来说,一辈子做到六品的中级官员,也就到头了。在往上,能做到五品以上,就会被唐朝人视为高官,事业有成、光宗耀祖。

11、从五品到三品

部分幸运儿的顶峰。

在京:中书舍人(为皇帝起草文件的秘书)、各部郎中(国务院各部的实际工作负责人)、九寺各署监(负责朝廷内外事物执行的部门负责人)等。

在外地:各州的刺史、边疆各部护府的职副。

12、三品

那些掌握实权、真正有固定工作要做的“职事官”,就没有一品二品的,最高也就是正三品,像侍中(门下省首长)、中书令(中书省首长)、吏部尚书(尚书省吏部首长)、十六卫大将军等等。但真当上京城里的三品职事官,基本处于被架空的退休状态。

13、一二品

全部都是拿着高工资混吃等死的荣誉头衔。

一二品的爵位有亲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等,文武散官有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特进、辅国大将军等,名义上的虚职官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等。

三、历史的垃圾桶里躺满了低估我军实力的蕃首——唐前期武将仕途

1.被征入伍需要携带的物品

一张弓、三十支箭、一个箭囊;随身横刀、火石、解结锥;毡帽、毡衣、绑腿;九斗炒干饭、两斗米。

2、火

十人组成一“火”。“火”需要配备:六头马(或驴、牛,运输物资用),一顶供十人同睡的乌布帐幕,一只煮饭大铁锅,一具布做的马槽,一套包括锸、䦆、凿、碓(dui)、筐、斧、钳、锯的工具,两具放置兵器装备的甲床,两把镰。如果有条件,还要再配一头用来驮伤病员的马驴。以上物资由十人均摊,有物出物,没物出钱。

3、队

五个“火”,也就是五十名士兵,组成一“队”。

每队需要配备:一具火钻,一套拴马的胸马绳,三套防畜生走散的首羁、足绊。以上物资由十人均摊,有物出物,没物出钱。

四、“凤凰男”安倍仲满的海外留学之路——赴唐留学生

1、日本遣唐使团路线

日本刚开始派遣唐使的时候,一般是走北线,在难波(今日本大阪)登舟,通过濑户内海,从博多(今日本福冈)处罚,沿朝鲜半岛西岸北行,再沿辽东半岛南岸西行,跨过渤海,在山东半岛登录,再由陆路西赴洛阳、长安。这条航线大部分是沿海岸航行,比较安全,船只遇难情况较少。

后来,日本和半岛上的新罗(今朝鲜祖先)开掐,走北线走北线不安全,于是改取南岛路,即由九州南下,沿南方的种子岛屋久岛奄美诸岛,向西北横跨中国东海,在长江口登陆,再由运河北上。这条航线主要在茫茫东海上航行,难以靠岸,危险较大。自从改走这条航线,除了一次奇迹式的平安出返外,其他遣唐团就没有不沉船不死人的。

2、团内人员

知乘船事、船师、船匠、舵师、水手长、水手等航海人员;史生 、射手、声音生 、杂使、玉生 、锻生、铸生、细工生等杂役人员;船上的译语、主神(神官)、医师、阴阳师、画师、卜部 、音声长等专业人员。

3、最高团长押使

从天皇手中接过节刀。节刀就代表他受日皇命令统理这个遣唐使团,副使以下任何人都可以用这把刀随便砍杀,不用偿命。

4、押使—大使—副使—判官—录事(遣唐团官员层级)

5、国子监

唐朝的中央大学。

设六个分院,分别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四门学、太学和国子学,学习的内容都以儒家经书为主,这三个学院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理解为本科、硕士、博士。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子孙和民间优秀人才,最多时学生额有一千三百人;太学招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孙,最多时学生五百人;国子学招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孙,最多三百人。

这三个学院的学生都要参加旬考、月考、季考、年考和毕业考。毕业考成绩优秀而又愿意继续学习的,四门学生可以升级为太学生,太学生可以升级为国子学生,国子学生可以……没得升啦,国子学最多让你吃九年闲饭,九年过后踢你去参加科举考试,考上了有官做,考不中踹回原籍饿死活该。

至于其他三个学院,都偏重职业技能教育一点儿。律学院是培养法律人才的,书学训练书法和普通话,算学教你学数学搞经济,这些在当时都被正经读书人看不起,一般留学生也不会去这三个学院就读,最多选修旁听一些课程。

6、作为留学生,在大唐受到一定优待,可以直接进入太学读书,不必经过四门学那一级。前提是要通过鸿胪寺、礼部、国子监这几个部门的考察审核,认为水平足够直接入学听课。

7、一旦被录取入学,国子监会免费分配宿舍,每天免费供应饮食,仅收取少量的象征性学费(当时叫“束”)。入国子学和太学,每人交纳三匹绢,入四门学交二匹绢,非官员子弟还有贫困生减免政策,跟那三个职业学院的学生一样交一匹绢就行了。

8、国子监老师和校长

校长的官名是“国子监祭酒” ,是一位从三品的高官。他手下还有国子监司业、丞、主簿等行政管理人员。老师分博士、助教、直讲等多种职称级别,一个老师带三十至七十名学生不等。学院等级越高,老师带的学生越少。

9、国子监学习内容

主要课本内容是儒学的“九经”,按文字多少分为大经、中经、小经,同时还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专业课。

大经为《礼记》《春秋左传》;中经为《诗经》《周礼》《仪礼》;小经为《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学生可以按规定选择相应的儒经来学习,标准有“二经”(一大经、一小经或二中经)、“三经”(大中小各一经)和“五经”(大经和《诗经》《周易》《尚书》)等层次。《孝经》《论语》则为公共必修科目。对各经还规定了修业年限:《孝经》《论语》共学一年;《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各为一年半;《周易》《诗经》《周礼》《仪礼》各为两年;《礼记》《左传》各为三年。

除了这些儒家经典以外,旁听学习律学、书学、算学的课程,也是允许的。

10、太学的教学方法

主要有讲论、问难、诵读等。讲论和诵读都是老师带着学生学习,问难则有点儿像辩论会,师生多人围绕着一个议题各抒己见,反复辩诘。

五、想去华清池偷窥李世民、武则天洗澡的看过来——府兵三卫制度

1、三卫

翊卫、勋卫、亲卫。

2、三卫要求

①长相,基本的要求是横平竖直、仪表端正,水桶腰、肉包子脸更好。

②说话,声音要清楚有力,口音要接近当时的官话“金陵洛下音”,地方口音不能太重。

③字,书法端正优美。

④事务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能不能及时处置突发事件做好维稳工作。

3、三卫工作内容

总共将近五千人,分散到几个卫队里。

皇帝上朝,当仪仗队,站在宫殿门里墙边充场面;皇帝太子亲王出行,打打旗子扛扛兵器。不上朝不出行的时候,在自己的划定守卫位置里站岗,不准让闲杂人等乱逛。

4、飞骑

从三卫和别的渠道挑选的一批敏捷伶俐的,跟在皇帝身边。到了高宗武后年间,飞骑进一步扩大,成了专属于皇帝的私人军队。

5、千牛卫

十二卫里面很特殊的一个组织,这一卫的卫士很少,总共只有二百七十四个人。他们别的不干,专门贴身地跟在皇帝身边宿卫侍从。其中最高级的是“千牛备身”,一共只有十二个人,职责就是轮班滴给皇帝拿御刀(千牛刀)。千牛备身的品级也是最高的,正六品下阶。

6、“选三卫”这档子事,在贞观年间比较有效,高宗武后时代这制度就废弛得差不多了。玄宗年间基本就没这事了。

六、不能一高兴就“诛九族”,也不能“拉出去剐了”,请依法治国!——法律

1、刑罚种类

打屁股、流放加苦役、杀头。

2、打屁股

最少打十下,最多打一百下,中间分成十等。五十下以下(包含五十下),叫“笞刑”,打六十下到一百下,叫“杖刑”。

3、徒刑

贬为奴婢去做苦役,往往跟“流刑(流放远地)”并用。徒刑也分五等,即做苦役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

4、流刑

分三等,即流放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

5、死刑

只有两种:绞刑,用绳子把人勒死,因为可以留个全尸,是较轻的一种死刑;斩刑,砍掉头,是较重的死刑。

6、唐代合法的刑罚,只有以上这些。除此之外,那什么夹手指啦,割耳朵啦,砍手砍脚啦,剥皮碎剐啦,绑台上烧死,沉水里溺毙,被三炮捧杀……一律属于法外的“私刑”。

非法的私刑滥刑一直在社会各阶层存在着,但始终是被批评指责的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朝穿越指南》第七章 有心进入政界的同志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