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注定要面对悲惨的命运,我们该将何去何从?
今天呢,梅也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卡勒德·胡赛尼继《追风筝的人》之后,又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灿烂千阳》。
胡赛尼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两名阿富汗女性,在战争与暴力的夹缝中顽强生存的悲壮史诗。
玛丽雅姆和莱拉,原本有着不同的出生背景和迥异的家庭教育,而残酷的战争将她们的命运紧紧相连。
苦难曾让她们水火不容,爱与希望却让她们缔结友谊,相濡以沫,甚至情同母女。
最可贵的是,战乱、贫困和家庭暴力在她们身上留下千疮百孔,她们心中依旧怀有永不磨灭的勇气和信念。
正如十七世纪阿富汗诗人赛依伯所写的诗句: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有了爱和希望,再灰暗的日子也能闪闪发光。
人生实苦,万念俱灰
玛丽雅姆自出生前就被视作全家人的耻辱。
她是阿富汗一位富商与女仆的私生女,她和母亲被送到偏僻的山丘上,在一间破旧的泥屋里生活。
多年来,母亲几乎每天都在咒骂她的父亲,玛丽雅姆却一如既往地期盼父亲每周一次的探望。
父亲会温柔地跟她讲述外面的世界,送给她各种各样的小礼物,陪她去河边钓鱼,跟父亲在一起的每分每秒都让她觉得幸福不已。
15岁生日那天,玛丽雅姆鼓起勇气提出,自己的愿望是和父亲一起生活。
母亲脸色阴沉,再三劝她打消这个念头。
一方面是因为母亲了解那个男人的薄情,他是城里有头有脸的人物,不可能把私生女接回家,让街坊邻居看笑话。
另一方面,她就是母亲活下去的希望,母亲为了生下她,曾受尽委屈,不舍得让她离开自己。
玛丽雅姆却听不进母亲的劝阻,她偷偷下山,一路询问着来到了父亲居住的豪宅前。
结果,父亲不仅不肯出来见她,还狠心地将她拒之门外,让她像流浪狗一般露宿街头。
那一刻,她终于相信了母亲的话,她为自己无视母亲严厉的眼神、哭肿的双眼而心生惭愧。
可是,在家苦等了整整一夜的母亲,以为她不会回来了,绝望地吊死在了泥屋外的一棵树上。
母亲的离去,让玛丽雅姆深受打击,她为自己的任性感到后悔,也为父亲的虚伪感到失望。
而真正的悲剧,才刚刚开始。
父亲为了将她赶离身边,任由继母为她安排婚事,逼迫她嫁给了一位40多岁的鞋匠拉希德。
拉希德对她严厉却不失体贴,他会带她逛街,给她买礼物,为她单独安排一个房间休息,偶尔称赞她做的饭菜好吃。
心里有很多苦的人,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
玛丽雅姆慢慢接纳了拉希德,她甚至心疼起这个孤苦伶仃的男人,希望终有一天能同他休戚与共。
但现实不仅让她的期望再次落空,还把她拉进了水深火热的地狱。
她怀孕后很快就流产了,拉希德便暴露了蛮横专制、残忍霸道的本性,言行举止像一个张牙舞爪的恶魔。
他把她当作私人物品,动不动便呵斥她,要求她出门一定要穿几乎覆盖全身的布卡。
他还对她挑三拣四,用各种难听的词汇挖苦她,稍微不合心意就把她拖过来毒打。
她在家庭暴力下接连流产数次,拉希德也失去了所有耐性,把怨气都化成了辱骂和抽打,变本加厉地折磨她。
虽然玛丽雅姆每天活得战战兢兢,但她牢牢记着母亲的教诲:“一个女人唯一要学的本领就是忍耐。”
这句话,支撑她在暗无天日中熬过了一年又一年。
作家查尔斯·比亚德说: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不管日子多辛苦,只有忍下去,熬过去,才有机会走出阴影,看到转机。
爱与被爱,消除痛苦
玛丽雅姆在水深火热中煎熬的第四年,邻居家的女儿莱拉降生了。
莱拉的父母是一对品行端正的知识分子,他们给了她美丽的容貌、聪明的头脑和良好的教育。
父亲对莱拉寄予厚望,告诉她:“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孩。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如愿以偿。”
长大后的莱拉和青梅竹马的塔里克相恋了,他善良可靠,温柔体贴,让莱拉品味到了爱情的甜美。
然而,无情的战争摧毁了她的幸福。炮火连天分离了她和恋人,一颗炸弹夺去了她的双亲。
别有用心的拉希德从废墟中把她救回了家,还告诉她塔里克在逃亡途中因病去世了。
莱拉伤心欲绝,但她发现自己怀了塔里克的孩子,为了保住爱人的血脉,她只好答应了拉希德的求婚。
玛丽雅姆对莱拉的境遇毫不知情,她嫉妒莱拉的年轻貌美和生育能力,担心莱拉霸占她的家,对莱拉充满敌意。
她们总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休,有时候甚至会动起手来。
拉希德则故技重施,先是对莱拉小心翼翼,百依百顺,盼望着她能为自己生个儿子。
可是,看到莱拉生下女儿,他的态度便急转直下,对她颐气指使,拳脚相加。
过去的美好烟消云散,莱拉面前只有无底深渊。
但是,莱拉依旧相信父亲眼中那个无所不能的自己,总有一天会冲破黑暗,迎来光明。
当拉希德讥讽她时,她敢于反驳他,并跟他据理力争。
当玛丽雅姆挨打时,她也毫不畏惧地挺身而出,死死拉住拉希德的手,拼命阻止他。
玛丽雅姆还是第一次被人保护,她心中不胜感激,卸下了对莱拉的防备。她送给莱拉亲手缝制的婴儿衣物,莱拉也邀请她跟自己去院子里喝茶赏月。
她们敞开心扉,相互帮助,相互支撑,成为了对方最贴心的亲人。
莱拉曾偷偷攒下路费,趁拉希德不在时,带着玛丽雅姆和孩子离开了家。
虽然那场逃亡失败了,拉希德将她们打得奄奄一息,但玛丽雅姆在莱拉的鼓舞下变得坚定而勇敢。
莱拉又一次怀孕,玛丽雅姆不仅悉心照顾她,还跟医院里的护士说她是自己的女儿。
虽然医院环境恶劣,让莱拉吃了不少苦头,但她从玛丽雅姆的陪伴中获得了巨大的安慰。
战乱和暴力没有让她们变得麻木,反而让她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成为彼此坚强的后盾,在艰难岁月中相扶前行。
这个世界上,爱与被爱从来都是最幸福的事情。
学会去爱,可以消除世间一切痛苦;享受被爱,可以化解生活所有不幸。
正是这份无私的爱,陪伴她们走过风风雨雨。
拾起勇气,化作光芒
莱拉生下了儿子,这让拉希德欣喜若狂。
但这份喜悦很快就随着一场大火消逝了,拉希德的鞋店被烧毁,他们失去了经济来源。
生活每况愈下,拉希德却依旧竭尽所能地溺爱儿子,甚至为了减轻负担,他把女儿丢到了恤孤院。
对莱拉来说,没有任何事情,比夺走她的孩子更令她感到痛苦。
但她独自前往恤孤院看望女儿时,又会遭来士兵们的毒打,一天多达三四次。
无论是情感上的煎熬,还是身体上的疼痛,都让莱拉渐渐心如死灰。
这时,莱拉突然遇到了曾经的恋人塔里克。
原来,塔里克的死亡是拉希德为了得到她而编造的谎言,塔里克苦苦找寻着她,还给她写了很多信,但她从来没有收到过。
一别九年,他们都尝遍了世间艰辛。值得庆幸的是,塔里克已经找到了安稳踏实的落脚处,他想带她逃离拉希德的魔掌。
而拉希德很快从年幼的儿子那里得知了他们的重逢,他承认自己当年欺骗莱拉的无耻行径。
这个妒火中烧的暴徒不允许莱拉离开,他愤怒地扑向莱拉,狠狠掐住她的脖子。
一旁恐慌而焦急的玛丽雅姆,为了救莱拉,情急之下举起铁锹向拉希德挥舞过去。
拉希德倒下了,噩梦终于结束了。
这是玛丽雅姆决绝的反抗,也是她第一次为自己的人生作主。
这一刻,她不再是一棵无人问津的杂草,而是拼尽全力保护孩子的母亲。
她把莱拉和孩子们托付给了塔里克,自己则坦然地接受了死刑。
玛丽雅姆15岁出嫁的时候,在结婚协议书上第一次签下自己的名字,之后开始了悲惨的婚姻生活。
42岁的她,在死刑判决书上第二次签下名字,走到生命最后的时刻,她却感到了莫大的满足。
她从莱拉和两个孩子身上得到了爱,感受到了自己是一个被需要的人,这是她一生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她也为他们付出了爱,用抗争成全了他们的幸福,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英雄。
她带他们逃离苦难的同时,褪去了低贱的私生女身份,成为了他们的朋友、同伴、监护人,甚至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比起在拉希德的虐待中苟活,这个结局已是她此生最好的归宿。
在玛丽雅姆黑暗的人生中,从未见过明媚的太阳,但她把自己活成了生命中的那束光,照亮了所爱之人前行的道路。
回到起点,延续希望
劫后余生的莱拉带着孩子们,随塔里克前往巴基斯坦,度过了一段安逸的时光。
但她时刻铭记在心,是玛丽雅姆用生命为她铺就了通往幸福的道路,她要把这份爱与希望延续下去。
于是,莱拉和塔里克回到了满目疮痍的喀布尔,他们一起投身到了战后重建的工作中,莱拉还成为了恤孤院的一名教师。
她明白玛丽雅姆并没有离开,她就在重新粉刷过的墙壁之中,在他们种下的树苗之中,在孩子的毛毯,枕头,书本和铅笔之中。
最重要的是,她就在她的心里,发出一千个太阳般灿烂的光芒,照亮了整片大地,温暖了世间荒凉。
面对苦难和风雨,爱与希望,就是永不陨落的灿烂千阳。
爱为我们的人生披上铠甲,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拥有不惧艰险的信念。
希望让我们在磨难中乘风破浪,哪怕满身伤痛,也有绝地反击的勇气。
它们给每一个孤独的生命注入了强大的力量,让我们在人生逆旅中奋力向前。
历尽千帆,走遍坎坷,我们终会明白:生活是值得守候的,也是值得为之奋斗的。
愿你我在这布满污泥的旅途中,不畏凄风冷雨,心怀灿烂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