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古文引发的思考

本周的公众号和大家分享《礼记.大学》里的一段话。这个片段曾经出现在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之一——《朗读者》中,当听到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材料物理学家薛其坤以及当代众多的物理学家一起朗读这段话时,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人们光明的德性,在于教育人们亲爱人民,在于使人们达到至善。虽然这几句话经常听到,甚至还在大学里的教学楼外墙上见过,但是却没有真正理解其丰富的意蕴,直到有一天细细品味这几句话,才发现里面蕴藏着大智慧。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应该达到的目标,然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前提是,你得有个目标。“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原因也在于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才会朝三暮四,也就不能有确定的志向。比如就考试而言,有的人知道通过考试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技能,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有所建树,所以考试对他们来说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而有的人,虽然也在考试,但却缺少目标感,为了通过考试而考试,自然就容易动力不足。比如我,早就立志要好好学习业务,但是因为不知道学好业务后要做什么,所以目标模糊,直至今日,还是个业务不精的“假税务人”。我关注了很久的公众号“醉里挑灯看剑shu”,作者是我非常佩服的人,也是税务同仁,他是一名军转干部,在进入税务系统后,立志通过“三师”(注册会计师、律师、税务师)资格考试,他将这些目标当做了一个个“作战任务”,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并且严格执行,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了上述所有考试,令人心生敬佩。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换句话说,心静不下来,是因为没有确定的志向,心静下来,才能神安,心静神安,才能周祥地思虑,思虑周祥,然后才能处世得宜。这句话绝妙地解释了我们现代人普遍浮躁的原因。电子产品的干扰太多,本来想听考试课件,拿起手机,想起来昨天在淘宝买了东西,先查看一下物流吧!还没到呢,嗯?淘宝首页推荐的东西怎么都是我想要买的呢?再浏览一会儿……突然想到前几天好像有哪位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过类似的产品,快去翻翻,没找到,问一下吧,问完接着聊了会儿,聊完顺手看看朋友圈,呀,又有这么多朋友发圈了,刷一下!……时间就这样在无意识中被我们消磨掉了。当然,把这些全都归结于电子产品的出现未免有“甩锅”的嫌疑,究其原因,还在于我们没有确定的志向,所以心静不下来,时间被我们切割成了很多的碎片,任何事都浅尝辄止,长久下去,自然一无所获,更不用提通过学习获得真知,从而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考了。所以,要想成为成熟稳重、气质恬淡、见地非凡的人,首先需要有超常的定力,需要自觉抵制住各种诱惑。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凡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就接近大道了。我的理解是,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确定了目标、明确了重心后,就要按照事情的次序有条不紊地进行。不能做舍本逐末的事,也不能违背事情的发展规律。当然,前提是得知道什么是本,什么是末;哪个是因,哪个是果。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觉得忙乱,在回顾过去的时候,总觉得似乎没什么成果,但是当时确实很忙啊。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抓住重点,淹没在了日常琐碎的事情中,不是你来主导事情,而是被事情牵着走。所以,单是能做到任何事情发生时都“知所先后”,也会是非常了不起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段古文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