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场”到“品牌”

偶然聊天,说到了“气场”这个词。用这个词的原因,按现在理解,可能是说气势比较足,有威慑力,给人有权威、难以接触感觉。

后面再查百度百科:

气场是指一个人气质对其周围人产生的影响。
气场是对人散发的隐形能量的描述,它反映人能把握到的自然规律的多少。人越顺应自然规律,气场就越大;越背离自然规律,气场就越小。自然规律正好与人的身体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是一致的。

这就和我们平时使用时完全不是一个意思。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但我们都用的很正常。比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哪怕是专家学者们一直在纠正,在传播广度来说,依然如此。

如果把文字意思看成一种“共识”的话,这就相当于一种“共识”的转变了。

此间,有这么几个特点:

1.代表的意义更加形象。原本“气场"应写作”炁场“,”气“通”炁“,是中国哲学和道教中常见的概念。简写为“气”,就是一次简化,结合常用词“气质”“气势”等,很容易让人有这方面联想。

2.传播中符合传播者的心里倾向。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就是符合大家一直想的人多点子多、人多力量大等心理期待,自然更愿意付诸传播行动。

3.简单明了降低传递门槛。以上两个例子,具有写起来很简单、说起来很顺口,不再需要更多的解释。

从一种“共识”转变为另一种“共识”如此,打造一种新的“共识”也可以如此,这就相当于创造“品牌”。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气场”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