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面对孩子的行为

       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别人家的孩子”一直是爸妈脑海中的头条,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优点,让爸妈念念不忘,期望着这些优点能移植到自己子女的身上。

       当我们终于熬成了父母,竟然如出一辙的开始当起了批评家,每天端详着自己的孩子,左瞅瞅,右挑挑,扒拉出一串串让自己揪心的毛病与缺点:

        为什么别人都在认真听老师讲课,他就听不见老师说的话?

        为什么上课别人都积极的举手回答问题,他却在那里安静的坐着?

        为什么别人调皮的爬上爬下毫无顾忌,他却总那么小心翼翼?

        为什么别人都在一起玩,他却总是一个人在那里可以玩很久?

        为什么手工课别人都很快完成了,他就那么那么慢?

        ……

        诸如此类,仿佛自己的孩子满身的问题,完全遗忘了他本来有的优点和特性。一览众父母,几乎人人如此心态,焦躁忧虑,到处寻医问药,希望能沟通出解救之术。(偶尔有对子女到处炫耀者,不在此列,那属于无比自恋型人格)那么,只能说,每个孩子都有特定的问题,没有百分之百重叠而已。我们只是看到了别人的优势,轻轻的拿来盲目做对比,跟田忌赛马似的,如果有足够的自信,反过来比一比,可能世界观立马都变了。

        但是,基于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他们还是会毫不气馁坚持不懈的处于不断查漏补缺的思维模式中。纵观周边各个孩子的优势,再看看自己的孩子,两条悬殊的生长曲线图就那么赫然生成了。再加上一条社会评价规则曲线,自己孩子就跟念青唐古拉山下的纳木错,高差悚人。

        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那条社会默认的评价规则。评价规则的出发点是便于管理,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这就需要很大程度上磨灭个性,大家要统一行动听指挥。而我们教育的目的却是希望孩子既能个性化发展,又能融入社会,这便形成了一种矛盾,一条平缓的直线与跌宕起伏的曲线要融合。而这条平缓的直线,正是大家定义的标准评价规则,因此成为了所谓“优势”的评判准则。

       我们不得不对社会上认为的“优势”或者“优点”产生怀疑。

       他没听见老师说话,可能还沉浸在上一个问题的思考中,跟着老师的思路的孩子真的就好么?一个幼儿园小朋友怎么可以做到一直跟着老师的思路的?

       老师一提问就举手固然好,但是不举手真的不好么?也许他脑子里还在内化、拓展,在观察、吸收,反射弧还没辐射到结论的那一步。

       大胆的去冒险真的很好,这是一种探索精神,但是小心翼翼有时候真的不能说不好,沉稳啊,至少知道保护自己。

       一个人在那里玩积木或者拼东西画画,确实不太合群,但是可能他希望有一个个人的空间来研究。

       手工课做的慢,但是整齐啊……

       当换一种思路后,发现很多根本就不是毛病,只是他的一种特性,一种性格,也有一部分可取之处,也算一种优势,只不过在传统的评价里只有两个字:“不好!”因为它不符合统一管理的法则。

       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的相信传统评价体系,优势只是相对而言。面对孩子,我们更应该努力做个鉴赏家,欣赏他,挖掘他,发现他,引导他,而不是批评指正。你知道什么是对的么?其实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确面对孩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