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北京北京

“踏遍长安街的繁华,却更想隐匿在那一方清净的天地里了。”

图片发自App


北京给我的印象,一直是气派的,繁盛的,匆忙的,拥挤的。无论何时都前胸贴后背的地铁西单站,排队很久的博物馆和早餐店,容易堵车的朝阳区,和鞋底在地面上不绝于耳的摩擦声。

当夜色灌注了整座城,街灯和车灯照亮了天桥和马路,人潮涌动如移动着的黑云,大家不停地换着地铁,加快着脚步,生怕时间流逝得太快,来不及享受这难得的清闲夜晚。

两年前来北京,正值暑假,四面八方的游客,人海茫茫。在南锣鼓巷走马观花,没能有空闲等那个艺人为我们设计一幅人像漫画,也没能坐下来品尝一下新式的菜品;没能认真地听一听后海的吉他手唱的民谣,也没能和家人好好坐下来,静赏一下恬静的月色。今年来北京,随是淡季,但也是游人如织。

在品尝了喧嚣以后,我选择了避开拥挤,避开匆忙,探寻那一份宁静,和茉莉花茶的香气一般悠长的时光。

在晴好的天气里,去大学城沾染一下文学的气息。中午的北电校园并没有太多学生,只是三三两两走出了食堂,欢声笑语融合在冬日的冷气里,十二月好像也没有寒风侵肌的感觉了。在北师大的校园吃麦当劳,没有那么嘈杂,窗边的座位有学生在专注地写着论文,一边小声地和旁人讨论着下午的课程。晚上与认识十三年的好友会面,短短两小时,绕了校园,乘坐了透明电梯,路过了灯火通明的图书馆,有一种熟悉的静谧。

又来到七年前住过的东四。钱粮胡同公车站好像没有那么多人等车了。东四四条77号院,恰好今年翻了新,修缮后的四合院,被用作胡同文化博物馆,参观的人不多,年龄却从4、5岁的小孩子跨越到70、80岁的老年人,大概是老北京人的胡同生活,的确值得大家体味和怀念罢。坐下来看一看纪录片,才知道四合院的建造是如此讲究,搭建和拆卸的顺序,屋檐瓦片的安装,人员匹配,木材选择,都需仔细斟酌。梁实秋在《雅舍小品》里写到的四合院,还有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里总是提到的四合院,在我走进小小的四合院、参观过模型和影片以后,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虽然没有雕梁画栋,但却有种朴实的庄重。我仿佛看到了梁老先生提着笔写字的样子,还有霍达笔下韩新月活泼而又灿然的笑脸。

走进胡同里,发现北京冬日的阳光已为这里撒上一丝安宁,老北京人儿就站在各家大门前扯着嗓子唠嗑,但与其说是聊天,不如说是在说相声,实为有趣。我赶快从他们之间穿了过去,生怕打断了他们的这份兴致。街上的老北京布鞋店、皮货店、涮肉坊还有卤煮火烧店,也充满了市井味儿和烟火气息。我将脚步放慢,任由这浓浓的人情味儿包裹着,时光好似也慢了下来。

转车时,抬头望见一群鸽子,它们扑打着翅膀、划着八字,盘旋在屋檐上,倦了,便在屋檐排成了一字队,扭着脖子咂着嘴,开始了茶话会,大抵鸟儿也是深情厚谊的罢。辗转到五道营胡同,却只做了短暂停留。店铺大多关门了,没了白天的人气,但幸运的是,还有三四家心仪的店,里面还透着光亮,走进去一览,满柜子的小物,正和我的口味,即使最后没买物品,也找寻到了几分乐趣。

天安门以前总是密密匝匝的人。但这次夜晚八九点的天安门广场外,人烟稀少,地铁站出口有一丝荒凉和安静。长安街好似没有那么斑驳陆离了,故宫门前的灯光却还璀璨着。我站在空旷里,深呼了几口气,想多享受几秒京城这难得的幽静。返程时,一号线也不似白天那样拥挤了,空出了一些座位,来容纳那些疲惫的灵魂。

此次进京,它以不一样的面孔展示了自己,我惊异于它的多元、包容性,所有人都能寻到适合自己的一方土地。

清晨的北京,暮色还未褪去,城南的小街里,东西城区的胡同里,又摇晃起了袅袅炊烟,清脆的车铃声和油条烧饼的香气混在一起,阳台上的绿植展了展它的身子,平凡的一天,却如抹茶酥一般,清甜、淡雅。

by:苏夏南

2018.12.19

你可能感兴趣的:(城市记忆――北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