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治长第五》09:孔子班的旁听生

《论语·公治长第五》09:孔子班的旁听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什么是旁听生?

今天的旁听生是指无法取得学籍和学位的,在教室内或者教室外听课的学生。宰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放在今天算是有创造性潜质的学生,特别善于质疑。这种学生有个共性,就是能言善辩、思维活跃,多次在多种场合质疑过老师的观点。可惜,宰予生活在两千多年前,那个时候,孔子有三千弟子,一大帮的追随者。压根不是什么小班教学,根本来不及应对每个学生的问题。因此,只能搁置,全力以赴在大班额的情况下,抓紧推进教学进度。

这种情况下,宰予在课堂上也吃不饱,他也没把课堂当回事儿。同样的,在大班额教学的背景下,孔子也很拿这种学生没办法,更不能鼓励这样的学生,鼓励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只能彼此含混、疏离。客观来讲,孔子没怎么把宰予当做自己的学生,而是把他当做和自己一样,有独立思想的同行。

中国有句古话叫“同行是冤家”。把宰予当“同行”的孔子,自然也就没把他当学生。在孔子的课堂上吃不饱的宰予,也很难对这位老师五体投地、恭敬有加。如此一来,宰予差不多算是孔子班的第一个旁听生。到最后,是很难取得孔子班的学籍和学位的。还好,孔子没有把他赶出教室,反而慢慢地把他导引成了“孔门十哲”之一。

遇到好老师,真的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幸运。因为遇到孔子,宰予这个旁听生居然也能咸鱼翻身,名留百世。

《论语·公治长第五》中,孔子一直在评价自己的弟子。听到孔子评价所有的弟子,都尽扬其长。好像筐子里没有一个烂杏一般,弟子个个似乎都是好样的。于是,有好事者提到了宰予。提醒老师——有个家伙大白天睡着了,看孔子怎么评价这位弟子。

孔子平和的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乍一看似乎是在批评宰予,实际上却是在讲道理——腐朽的木头不可以再雕刻了,粪土堆砌而成的墙面是不需要再用抹子粉刷的。真正在农村待过,见过发酵有机肥作业的人,都有相应的经验。粪土之墙还真是需要用工具抹一把的,一方面是为了好的观感,另一方面是为了隔绝空气,加速腐败,增进肥力。杇是抹墙用的抹子,孔子的意思是粪土垒就的墙,是没有必要用抹子再悉心周到的粉刷的。只需抹上一层泥,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就好了。至于腐朽的木头,不可以再雕刻,这种常识是人人都有的。

一向注重劳心,轻易不涉足劳力领域的孔子,为什么忽然炫起劳动了,难道他要在弟子中展开劳动教育?

他老人家只是在引导弟子和宰予划清界限。言外之意是说,宰予和我们不是一类人,追求的也不是相同得道。就像朽木和粪土之墙一般,我们对之的过多要求和雕琢都是无效的。至于他大白天睡觉,表明的也正是这一点。姑且让他睡好了,我们对他还有什么好责备的?

安抚完准备起哄的学生,孔子言归正传,开始继续为自己的弟子写评语。这一次,他没办法无视宰予这个旁听生了。干脆开始为宰予写评语。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意思是说:先前我对别人的看法,总是听了他的话就能大体推见到他的行动。现在我对于别人的看法,总是听了他的话还要特别去关注一下他的行动。正式从宰予开始才是我产生这种观念的。

孔子看人,有一整套的方法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他老人家当然不会轻易地就别一个人的言语所糊弄。正是觉察出宰予的独立思想和质疑精神,孔子才提醒自己,不要因为一个人的语言,而对他产生成见,要看他的行动到底是怎样的。

后来,宰予之所以能成为“孔门十哲”之一,大概与孔子对之的这种宽容不无关系。今天,我们总觉得孔子对这个旁听生嗤之以鼻,实在是误解了这位大成至圣先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公治长第五》09:孔子班的旁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