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人过节穿浴衣,中国人却很少穿汉服呢?

文艺杂谈系列


【三】

在《花城》杂志上看过当代作家黑孩的这样一段话:

日本的夏天很热,但是日本的夏天有盂兰盆舞,有烟花,有浴衣,它们持有一样的无穷的美,所以日本的夏天意味着一种完美形态的文化,是从人的内在灵魂深处生发出来的。——黑孩《寻觅日本美学的源头》

坦白讲,我是一个迷恋ACG亚文化的人,也就是所谓的二次元青年。在ACG圈子里,不管是动画、游戏、还是轻小说,日本都以一种独特的美学思想和对细节的深究占据主导地位(不算那些刺激肾上腺素的爆款作品)。尤其是少女在花火大会或夏日祭时,穿一身讲究的浴衣,在烟花盛放凋零的背景下嫣然一笑,实在令人神往。这时我总会想,为什么日本人过节穿浴衣,我们中国人却很少穿汉服呢?理清这一点并不难,只要在网上查一下,无需花太多功夫就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中日传统服饰在各自社会的地位差异,主要来自于文化传承方面。

首先是日本的细节,生活的细节,为人处世的细节。日本人均素质高,这算是人尽皆知的东西,这里就不再过多概述。我想谈的是日本人在社会生活中下的大功夫。

印象最深的是日本的井盖,每个井盖都像是一件艺术品,细节里体现美学,这很日本。然后是日本的食物,以羊羹和寿司为例,它们不仅是果腹的必需品,还是一件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有人说食物能吃就行,但若能让它色香味俱全的话,我们又为什么要拒绝呢?还有饮料瓶上的盲文、口香糖盒里的一叠纸、休息区的轮椅位、大人和小孩高度不同的两个楼梯扶手、揭开酸奶的塑料罩后出现的祝福语:愿你度过美好的一天。这些无一不在彰显着日本人对细节的把握与炽爱。

我最喜欢的一家动画公司——京都动画株式会社,就是以其细腻的画风和执念般的细节追求著称。《紫罗兰永恒花园》,一部让人看到电视动画未来的作品,故求平淡的剧情加以京阿尼的精致画风,前期铺垫的情绪往往在最后一刻极其自然地喷涌而出,触动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温柔的泪点。也是因此,它被央视吹了又吹。

日本人在细节方面的追求说是吹毛求疵也不为过。不过,恰是由于这种细节狂魔般的可贵品质,才使日本的浴衣文化能够保留到现在。因为,美是依据生活中的细节来传承的。

浴衣女孩背后烟火的盛放与落寞——在极致之美时徒然凋谢,这是以樱花为代表的物哀文化的体现。这一镜头总是在日本的影视作品中被展示出来。井盖上的浮雕作品隐约可见浮世绘的影子,寿司的美是它广为流传的一大重要元素……细节传递美,美传承文化。这下我们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花火大会时要穿浴衣了。因为日本人的细节,使得它们的文化传承在随处可见的地方得到保留,浴衣文化算是其中受益的一员。

不过,浴衣文化的传承当然也不止细节一个方面的原因。细节只是一个很小的点。最大的一点其实是民族的本质性不同。

日本是一个单民族国家。而我们呢?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如果要求过节时必须穿汉服,那让少数民族的人民又该怎么办呢?况且,由于文革时的破四旧,清朝时的“十从十不”,乃至上溯到其他朝代,汉族并不是一直独大的,经历唐装的改变后,它渐渐没落,唐装又经历了元朝时的变迁,也受到了摧残。中国的朝代更迭触及到各个领域,是很庞大的。这样更迭到外强欺辱时期,我们学习西方一直到现在,大力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而忽视了文化传承,元气大伤的汉服唐装仍在恢复之中。

不过,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点,中央要求开展读经教育可以算是一个起点。这个国家在你我的努力下正变得越来越好。也许某天,过节时各民族穿着各民族的传统服饰,放着始于华夏的烟花,也并不是一个遥远的美丽遐想呢!


赏析时刻:

《Landschap met omgevallen beeld》

【荷兰】卡雷尔·威林克(Carel Willink)

魔幻现实主义画家,以破灭前平静中的细节著称


电影台词:

每个人都会死,但不是每个人都真正活过。——《勇敢的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日本人过节穿浴衣,中国人却很少穿汉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