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先跟我想一想,你生活中是不是经常遇到说了不听,毫无办法的时候?
你跟同事说,绝对不能拖到最后一天才交稿子。
你跟伴侣说,你不要老是回家就看手机!
你跟婆婆说,妈,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不要追着孩子喂饭
你跟孩子说,玩好的玩具收拾好再去干别的,我跟着你一路收拾累死了。
然而,你说一遍,两遍,三遍。没有用。你又委屈又生气,“怎么会有你们这种人啊!”
如果这时候你拥有多一双眼睛,从空中看过来,就会发现,在生活中,你设立了很多规则,但很可惜,那只是你的一厢情愿。你对别人充满想象,充满了单方面的期待,或者说是幻想。如果生活是一个舞台,你一直在独自一个人跳舞。
你以为只要我说了,别人就应该服从。但很不幸,生活总是给我们残酷的回应,它告诉我们的真相是,你设立的规则,别人不一定遵守。
我们有时候好气啊,为什么明明就是应该的事情,你还不做?
迟到就是不对啊,你还迟到!
撒谎当然不可以啊!
你在这个公司上班,当然要尽心尽力了,你怎么可以偷懒呢!
亲爱的朋友,哪有那么多理所应当啊,你不是别人,你并不知道,对于别人来说,你所谓的迟到,撒谎或者偷懒,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不要试图改变别人,否则你会变得气急败坏。除非,你有真正有用的办法。
在“如何快速有效说服别人”这节课里,我们提供的办法就是:你是否能从对方出发,通过管理他对一件事情的预期,来改变他的行为。
我们传统的思路常常认为:我做了一件事,就会对应有什么结果。要是结果不好,那就改嘛。比如,同事工作不努力,绩效就不好。那我们就会苦口婆心地劝告他,工作努力一点儿啊,这样绩效就好了。
这就是传统的思路。常常不管用。最多会把我们变成唐僧,念叨念叨,出力不讨好。
是你如果想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就要先改变他对结果的心理预期。看到了吗?我们把因果给颠覆了,它是一个闭环,所以在这种思路下,我们想让这个同事工作努力起来,我们就要找到真正让他重视的东西,而从他过往的表现当中,我已经可以看到,那个东西一定不是现在的绩效。
前段时间,刚好我的朋友跟我讨论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她是HR总监,最近发觉团队的状态很懈怠,在新业务开拓上,始终没有突破。头脑风暴了几次,也请了外脑,也的确提出了一些新的办法。
可是呢,一旦落到执行上,运营总监总会说,唉,很难的,不是没试过,真的很难的。开完会呢,多数的新办法都打了水漂,无疾而终。
我的这位朋友呢很苦恼。“你说为什么他们就这么懈怠呢,老板说了多少次了,要突破要创新,我一个不做具体业务的HR,看着都急死了。”她希望我帮她制定一套有效的奖惩机制。
我跟她说,“先不急着制定制度,我反而觉得啊,他们就是冲着不创新这个结果去的啊。”
HR不理解,你又在传播什么歪理邪说了。
我告诉她,你看啊,现在绩效制度的制定是跟业绩挂钩的。同样1000万利润,靠原有的存量业务,跳跳脚也许也能完成个七七八八,开拓新业务,要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比做老业务多很多。团队看到这个结果,自然在过程中会各种躲避创新啊。
说白了,创新与否,他的业绩、他在团队的地位,都不会受到实质性影响,老板呢,也不过是想起来就念叨他几句,又不会怎样。这些都是对“不创新”的结果预期,有了这种心理预期,要是我,也不会费劲巴拉的去搞什么创新呢。
HR反问我,那你呢,现在为什么每天吭哧吭哧在研究新产品呢?
“因为我现在在创业,没有存量业务,不推出新产品,对我来说,几乎等同于公司会死掉。你说在这种心理预期下,我有第二个选择吗?”
这位HR总监马上反应了过来,她总认为,“当然要创新啊”,“这么正确的事情为什么你们都不做呢?”这只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对于她现在所在的团队来说,怎样的机制才能真的促进这件事呢?
她想了一下,年薪、老板的重视程度是团队在“创新”中最关心的,基于此,结合我们给出的其他几条建议“明确执行人、足够坚定、改变参数、她模拟了几种制度:
❶ 核心业务负责人的40%的绩效,与创新所带来的利润直接挂钩。这就意味着,只是完成存量业务,只能拿到原有绩效的60%。
❷ 在完成总体利润的前提下,由创新业务所带来的绩效,比存量业务所带来的绩效高2倍。跟第一条相结合,从绩效上完全支持创新,而且幅度比之前大很多。
❸ 原有运营总监的基本薪资上浮20%,但是运营总监采取竞争上岗制度,上岗条件包括存量业务稳定增长,创新业务的开拓。这就意味着,在荣誉这件事情上,也有制度保证了。
❹ 老板每季度必须参加一次“创新业务探讨会”,听取各事业部对于本季度创新业务的进展汇报。
亲爱的朋友,看到这里,你有没有想起自己在工作中曾经遇到过的棘手的事情呢,在你以为没有办法的时候,有没有通过“管理对方的心理预期”,去真的改变对方的行为呢?
所以你看啊,传统的思路是,他在那条路上走,他掉坑里了。我们会说,都是因为他在那里路上走。他走错路了。
而我们现在多了一双眼睛,我们看到:他是为了掉到坑里,他选择走这条路。
所以我们还会去说“你不要走错路啊,否则要掉到坑里了啊!”我们会去研究那个坑,去研究,他到底为什么,要冲着那个坑去?
有了这种思路,你会发现,你看问题的角度有了很奇妙的变化,变得非常灵活。
我的儿子有一段时间特别不喜欢刷牙,我想尽了办法 ,到处追着跑,说服他刷牙齿,“不刷牙会长虫哦,你怎么能不刷牙呢?别的小朋友都在刷哦。”说破嘴皮,也没用。我也上网去找了刷牙的儿歌,有用了3天吧,仍然失效。
你看,我觉得应该刷牙,可是小朋友并不配合。问题出在哪儿呢?
更多内容点击链接查看:https://t.zsxq.com/qBmYF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