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长安穿越指南4

根据《晓说2018》长安穿越指南2:洗剪吹与黑暗料理,整理

唐人马球图,唐章怀太子墓经典壁画

上篇讲到打马球,一直扎着头发,这就需要说到一个问题,洗头,唐朝人一般不洗头,沐浴,对于唐朝人来说,沐是洗头,浴是洗身体。所以普通人需要洗头的时候用又细又密的篦子箅子梳头,把污垢泥土和虱子一起梳下来,或者用草木灰水洗,因为带有小苏打如同洗衣粉一样具有除污功能。

如果再要讲究一点,就去更南边,升平坊,这一块是地势最高的地方: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说的就是这个地方,升平坊南边有个东宫药塬,专门给太子种植草药的地方,里面有皂角和香料调成洗头膏,洗一下,干干净净的。

现代人想象中的古代太美好,感觉很靓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宫廷里面还好,仅仅卫生情况这一项就很糟糕,虽说长安城非常华丽,但当时很多地方是明渠排污,这种一直延续到很近代宋元之后,甚至《龙须沟》中都有描述,因此苍蝇特别多,多到盖住书本,更离奇的是如厕没有手纸,用竹片刮,即厕筹。

洗完头去哪呢,南边就不用去了,经常说当时长安城有100万人,事实上并没有这么多,当时的城市管理水平跟不上,所以从延平门往南,就比较荒芜了,住的人也基本上是进不了城的商贩等,但东边还行,相对比较热闹,因为有一个著名的经典叫曲江池,70-80万平的美湖还有大片的花,所以探花郎就是从这来的,通常科举中了之后派人来这采花,为了庆祝宴会,因此叫探花郎。

因此在唐朝,对享受、对美的追求是高于其他时代的,长安城原本四四方方,但是这块凸出来一块变成曲江池,为了成就这个,宁愿保持城墙的不完整,说明礼教没那么严格,皇帝甚至还可以住在边上,这在明代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天基本也黑了,我们得干嘛去呢,吃饭!唐朝的美食非常丰富,各种吃的,首先羊肉,还有牛肉,炖牛头,但牛肉会有限制,因为是生产资料不能乱吃,还有猪肉也吃。

 蒸豚(宋失名僧)

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膘薄,肥肉少,瘦肉多
蒸处已将蒸叶裹,熟时更用杏浆浇。熟了之后用杏汁浇上去
红鲜雅称食盘贮,软熟真堪玉筯挑。蒸的很熟用筷子夹很烂
若把膻根来比并,膻根只合唤藤条。膻根,羊肉条,比较干

实际上在唐宋,羊肉的地位还要高于猪肉,因为皇家都是陇西来的,还有受胡人影响较大,但吃猪肉是吃个新鲜,因为猪肉相对较少,还有鱼,一般都是淡水鱼,但比较危险,因为有寄生虫,曾经一个大户人家,儿子吃了鱼病了,有个叫王炎伯(音)的道士开药给治好了,说是吃了没有鳃的鱼所致,但其实并非没有鳃,而是可能感染寄生虫了,鱼虱还是鱼虫感染了鱼舌头,吃掉鱼舌头自己变成鱼舌,导致变异。(此处高晓松惊叫失声)所以唐朝很多人得病,消化道疾病。三国时陈登爱吃生鱼片,华佗给他治病吐出一身小虫。

摘录:(华佗对陈登诊断后认为陈登“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也就是吃生腥的东西太多,在胃中生了大量寄生虫,已经郁结难化。“腥物”不是普通的鸡鸭鱼肉,广陵郡在长江下游的江北一带,东到大海,华佗所指是海鲜。华佗煎了2升汤药,让陈登先服一半,隔一会儿再喝另一半。陈登按照医嘱服下汤药,不到一顿饭功夫即呕吐出了3升多长相奇怪的虫子,病也马上好了。华佗嘱咐说:“这个病3年后还会复发,遇上好医生才有救。”3年后陈登的病果然复发,可惜华佗这时不知道在哪里,只好眼睁睁地不治而死。)

今天的日本就像唐朝的一个湖泊,把历史凝固在了那里,日本像唐朝的地方:城,建筑,它的简洁,不像后来的建筑那么繁复,还有日本也没有椅子,也是跟唐朝一样,到宋朝才有,房子也比较低矮,一般都是席地而坐,还有吃生鱼,隋唐时代锅不行,因为没有锅,青铜又做不了,但如果穿越到唐朝,还有个泼沸之法,先把鱼切碎,然后用煮沸的豆豉汁泼上去,然后烫熟,当时没有辣,所以只能用花椒和茱萸变成调料。当时有什么呢,有蒜、酒,没有辣椒、番茄、花生、玉米、土豆,但是大米已经有了,但不是今天的,宋朝引进的占城稻才是今天的米,塞北来的人有牛羊肉就还行。还有螃蟹的浇汁吃法,重口味的活煮青蛙,活烤鹅等。

按照古人的烹饪方法是极其清淡的,追求鲜,就像好多人吃日餐觉得很寡淡,现代人的口味已经被调料给惯坏了,日本人做饭是做减法,中国人做加法。当时很多人能吃得起吗?唐朝人使用的钱不是银子、更不是银票,基本上是铜钱,或者绢,卖炭翁炭被抢走之后丢给他一匹绢,当时以物易物的风俗尚在。当时的大官也是发物资,发米,给织田,发地,再由官员们再找佃户租种。但也不能过分剥削人家。

当时大官们有一种风气,就是去京郊外买房子、别墅,王伟白居易杜甫他们都是,在终南山上买栋别墅是人生最高理想,有个宰相叫元载的,在给自己宅子修墙时混入香料、花椒,夏天香气扑鼻防蚊虫,极为奢侈。用俸禄肯定是不够的,还有家里的仆役、奴婢等都得养着,所以就得使用别的手段了。当然比起明清时代相对还好。


下篇继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009长安穿越指南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