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究竟有何魅力?天才画家常书鸿甘愿舍弃大好前途,只为守护它

1935年秋天一个寻常的日子里,一位青年漫步在塞纳河畔,在一个旧书摊上他停下了脚步,目光被一本画册牢牢地吸引住了。这本画册名为《敦煌图录》,里面有400幅有关敦煌石窟和塑像的照片。

“一眼万年”,从此青年的生命里再也抹不去敦煌这个字眼,这一眼,也永远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位青年就是后来被称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

01 曾是巴黎艺术界宠儿,却把一生献给“敦煌”

常书鸿自幼跟随三叔学画,后来遵从父亲的想法报考了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前身),先是学习电机专业,后来还是该学了与绘画相关的染织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但常书鸿始终没有放弃画画的理想,1927年6月,他携妻子奔赴法国留学。凭借过人的天赋和努力,常书鸿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留洋画派里的佼佼者。之后,他的作品更是获得了巴黎艺术界的认可,在连续四年里,他都获得了当时学院派最权威的巴黎春季沙龙的金银奖,油画作品也被巴黎现代艺术馆收藏,这在当时中国画家中是第一人。

2011年,巴黎塞努奇博物馆举办《中国艺术家在巴黎》画展,展出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赵无极、潘玉良等人作品,而画展所用的巨幅海报是常书鸿的《沙娜画像》。如果沿着这个轨迹往下走,常书鸿定会在世界画坛名留青史。

但是自从1935年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一瞥“敦煌”之后,常书鸿就被深深震撼了,他没想到在我国古代居然会有如此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因此,尽管当时常书鸿在巴黎已经有非常优越的生活条件及名声,他依然心心念念着回到祖国、去到敦煌亲眼看一看。

1936年,在烽火连天、动荡不安的时期,他只身回到北平,暂时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受聘任教。但常书鸿的心里始终惦念着敦煌,后来他找到梁思成、徐悲鸿、于右任,向当时的国民政府提出组建研究所。终于在1942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常书鸿成了主要负责人。

然而得知他要去敦煌,不仅妻子反对,身边也没有任何人愿意去敦煌,因为那边的条件实在是太艰苦了。常书鸿没有放弃,苦口婆心地终于说动了5个人与他一同前往,他们坐着卡车颠簸了二十多天又骑了整整三天骆驼,才到敦煌。然而当时的敦煌在几百年间遭遇数次洗劫之后,已经是破败不堪。

常书鸿悲愤交集,却痛下决心要守护敦煌一辈子。从此他便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清沙、筑墙、修复等工作。然而随之而来的经费不足问题以及政府宣布撤销“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消息却让常书鸿陷入了困境。他无法眼睁睁看着这几年的心血付之东流,于是他一方面给于右任写信求支持,另一方面带头节衣缩食,甚至通过为他人画像来获取一些捐款,维持开支。就这样,敦煌的研究守护工作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杭州有句话叫‘杭铁头’”,爸爸经常这样说自己,想干的事情不管有多苦,非干到底不可。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后来回忆道:“当年如果不是爸爸坚持去敦煌,恐怕那些壁画就很难留下来了。”1994年常书鸿病逝,按照遗嘱,他的一部分骨灰被安放在敦煌莫高窟前。这位学者,几乎把生命的后半段时光都贡献给了敦煌,照亮了昏暗千年的洞窟。

02 敦煌的魅力究竟在何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千古名句,我们在诗人的诗里去想象大漠的壮丽景色。敦煌,则让这美景不再是想象而是成为一种融入身体的记忆。

《汉书》中写道:“敦,大也。煌,盛也”,敦煌,恰如它的名字一样,盛大辉煌,繁荣昌盛。这里有45000+平方米的壁画、735个洞窟、2410+尊彩塑雕像,可以说,中国最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全部在此囊括了。

当年塞纳河畔的常书鸿深受法国主流艺术的影响,却仍然被敦煌所震撼。因为与西方各流派的艺术相比,敦煌所展现出的绘画审美和技艺水平丝毫不落下风,甚至高于其上。而且这些绘画竟然比西方艺术还要早几百年。常书鸿惊叹它简直是奇迹。

常沙娜将敦煌壁画中的线条、色彩、图案运用到现代社会中。人民大会堂的天顶华灯,香港著名的紫荆花雕塑都是她的作品,也都蕴含着敦煌的元素。可以说敦煌留给我们一个巨大的美的宝藏。

另外,敦煌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世界四大文明、六大宗教和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地。因此它代表着多元与融合,民族与世界。

张大千曾说:“如果你想成为画家,一定要去一次敦煌”。余秋雨在《莫高窟》写道:“看敦煌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多少人在看过敦煌的照片之后被深深震撼,而敦煌也成了“一生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同时,敦煌背后的故事也是一个让孩子了解中华文化的绝好机会。很多家长都希望等孩子长大,带孩子去一次敦煌。

03 带孩子去敦煌,如何避免只是拍照打卡、走马观花?

无论带孩子去景点还是博物馆,家长最怕的可能就是走马观花,走个过场。尤其是千里迢迢来到敦煌,如果是旺季莫高窟的门票更是一票难求,这其中的折腾是可想而知。如何让孩子甚至是自己,不虚此行呢?我想很重要的是提前了解一些敦煌的文化,才能更好地欣赏这个千年艺术胜地。

有一些关于敦煌的纪录片和书籍整理如下可供参考:

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曾播出过的六集纪录片《敦煌画派》;

央视推出的大型高清纪录片《敦煌》;

展示敦煌古代音乐舞蹈遗存及演变发展的纪录片《敦煌伎乐天》;

描写“敦煌人”的著作《敦煌·众人受到召唤》;

涂色书《一带一路画敦煌涂色书》;

今天重点推荐这本《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这本书的作者苏小芮,同时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儿童历史百科绘本:家,我们从哪里来》的绘者,她因毕设研究“龛空间”和中国宗教建筑而与敦煌莫高窟结缘。此后便广阅名家文献、深入实地考察,对敦煌莫高窟有着深刻的理解。

一本绘本,了解敦煌千年历史

故事从小探险家璐璐捡到一块石头开始,以这枚古老的石头视角呈现了数千年的敦煌历史。湖水干涸、雅丹地貌形成时,它在地质变迁中诞生;经历了金戈铁马、四方征战、初建长城的汉朝;魏晋之后接踵而来的僧侣凿窟修行;云集至此的供养人筑佛祈福;迭代传承的壁画匠人雕琢塑像、研习壁画;战乱年代的统治者交错进入这片土地……

丰富全面的知识,专家团队严格审校

这本绘本共有299条9大类别知识点,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军事、民族、宗教、艺术、生物、建筑等丰富内容。

该绘本的编校团队特别邀请了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部长李萍等共同组成专家团队,前后经过6轮审校讨论,确保书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有出处。

200余幅彩铅手绘,给孩子高级审美享受

这本绘本包含200余幅彩铅手绘,以温柔细腻的笔触,将纵穿数千年的敦煌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让孩子领略敦煌的美。

这本书不仅适合给孩子看,同时不少成年人看了也觉得内容丰富,收获颇多,非常适合亲子共读。著有《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的著名作家马伯庸力荐,一本书让孩子读懂敦煌!

你可能感兴趣的:(敦煌究竟有何魅力?天才画家常书鸿甘愿舍弃大好前途,只为守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