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最大的消费是什么?

日常为用,是最为普遍的消费。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驾马车。这是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的话语。

“娱乐至死”,是专家学者,尤其是思想家对目前特定文化消费最为尖锐的批评。多数有鲜明思想和文化感知的人,也是高度认同这个尖锐批评的。

“娱乐至死”的文化消费,不仅存在于影视节目中,在普罗大众的生活中,也是多有存在或时有发生的,比如,“黄金周”的高速公路密集拥堵,著名景区景点的人满为患,不是一种别样的“娱乐至死”吗?手,是时刻离不开手机的,眼,是时刻离不开手机屏幕的,或者,电视荧屏昼夜不停运行十五、六个小时以上,不也是别开生面的特种“娱乐至死”形态吗?

笔者以为,“娱乐至死”的文化消费,有其必然性——物质生活脱离贫困,走向富裕之后,人们必然要求精神生活的满足。而精神生活的满足,要比物质生活的满足更具多元性,更有挑战性——步步高涨。

一般来讲,物质生活的满足,不过吃、穿、住、行四个基本方面。今天,在“吃”的方面,只要走进超市,只要有钱,可以说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就怕你吃不过来,也吃不完——吃食已是极大丰富。在“穿”的方面,只要走进商厦,进入网店,从低档、中档到高档,以至奢华,可谓应有尽有,就怕你手中的银子紧缺,更怕你穿不出自己的个性文化风范来。在“住”的方面,寒舍恐怕已少有了,广厦千万间,已是神州大地的普遍景观。在“行”的方面,没有私家汽车都是一种“不好意思了”,乡镇道路上都开始拥堵了,高铁、飞机更是任你根据腰包的自由选项。这就是中国人今日物质生活的样态。进一步,还能怎样呢?恐怕焦点就是一个质量与品质、品位的问题了。

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形态呢?显然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沧桑巨变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由乡村、城市的晚餐后串门聊天、“小人书”、露天场院电影,到家家户户的电视荧屏文化;由年节才有的搭台唱戏,到遍布城乡的卡拉0K歌舞厅;由万众空巷的魅力广播小说的收听,到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视频;由一年一度国人皆不可或缺的央视春晚盛宴,到不断变换形态且色彩缤纷的“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一路走来,可谓世界上有的我们都已拥有,世界上没有的我们亦有所创造。

正是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的不断攀升中,“娱乐至死”的问题呈现了。笔者以为,“娱乐至死”的问题并不可怕,它既是精神生活由贫乏匮乏到丰富多彩的必然结果、必须经历,也是精神生活走向品质形态、高雅格调、崇高格局的“拐点”。我们的经济生活有一个“新常态”的过渡概念,而后确立为由“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准确定义与定位。精神生活、文化生活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娱乐至死”正是一个“拐点”,标志着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将开启一个同样的“高质量发展”——高品质、高格调、雅格局——高雅的文化形态和高雅的文化生态。

我们必须透析地认识到,“娱乐至死”的要害在于一个“闹”字,“闹笑话”“闹快乐”,似乎不“闹”点什么就没有欢乐,就没有乐趣可言。其结果呢?不过是短暂的一笑而已,没有什么经久不衰的真正文化渗透与文化涵养。这样的文化娱乐,此种的文化消费,不是太可怜而又可悲吗?正因为如此,冠以“娱乐至死”之名,是为十分恰当的。也正由于此,高雅的文化形态和高雅的文化生态才成为人们最为迫切的呼唤。以“千呼万唤始出来”喻之,是不为过的。

基于以上简要叙述,笔者以为,今后十年,最大的消费就是人们在精神上的文化消费——既便是物质生活形态上的消费,也要求其产品与服务有极高的文化内涵与色彩,而精神生活形态的消费品,则必须是更为崇高的文化品质和更为高雅的格调与格局。

“富裕之后怎么办?”必然是享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高雅生活。谁能否定这个客观而本质内在的逻辑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未来十年最大的消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