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逍遥游》看庄子的逍遥思想

庄子,大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共存活83年,他是先秦时期道家的中坚人物。他的一生为发展道家思想奉献着,他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其代表性思想是:逍遥、齐物。

《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同时反映出庄子的最高思想境界。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逍遥”一词,指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逍遥”言状态,“游”言动态。

庄子是战国时期被世人误解最深的大家了,他的逍遥思想通常被认为是绝对的自由,庄子本人被误解为缺乏社会责任感,消极避世的人。本文想从几个方面论证庄子思想的合理性。

逍遥并不等于自由。逍遥的本质是“无为”,无为思想并不是没有作为,而是国君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的生活生产,应不妄为,顺应自然的规律。“自由”一词最早是从西方传入的,它强调的是自主自治等方面的内容。“逍遥”一词立足于自然层面的美学精神,包括自由,却又超越自由。

我们通过《逍遥游》的三种不同的状态,了解最逍遥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庄子列举了三类人。

一、宋荣子犹然笑之,他还会笑,证明他仍受到外界情境的影响,但宋荣子的境界已是一般人所不能企及的,“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他说,他不因为外界的赞誉而过分高估自己,也不因为别人的诋毁而堕落。所以做到“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意思是:内是“自我”,外是“外界”,宋荣子做这件事,并不是因为它的某些特殊原因,而是因为他要做这件事,所以他做了,是依据事物的本身而定的。“荣辱”这件事,是放在两个相互比较的人身上才会发生的,既然宋荣子都看淡了世间万物,自然荣辱对他来说都不算什么了。

二、列子御风而行。列子可以凭借风的力量飞上天,这是别人所羡慕的,但我们反过来想,列子同时也是受到风(自然力量)的控制,所以有限制的逍遥也并不是真正的逍遥。

三、“绝对的”逍遥。游无穷者最大的特征是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天地之正”就是顺天地自然的法则,以达到逍遥的状态。

庄子的《逍遥游》中提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思是:道德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道德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追求名誉和地位。这是逍遥的最高境界,超脱于俗世,注重精神世界的培养。

我们要怎么达到“逍遥”的人生状态呢?庄子给出了回答,《逍遥游》的每一个字,都在教我们如何“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达逍遥的状态。庄子告诉我们:即使处在困境中,也能做到欣然自处,便是真正的“逍遥”。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逍遥游》看庄子的逍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