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诗经(四)

(一)感恩鼓声

娘家在县城的郊区。老娘在世时,想她了,我会在忙完一天的事情后,赶在傍晚回家。

常常是出城不远,就听见家的方向传来阵阵的锣鼓声,那有节奏的鼓点,每每让我的心跳加速。

我喜欢这喧嚣的声音,越响越好,越热闹越好。

八十多岁的老娘,已经走不动路,可耳朵很好用。没有人在家的时候,她总是拖着不便行动的腿脚,慢慢地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从北屋挪到院子里,坐在我小时候曾经做过的小木凳上,呆好长时间。

我不知道,她在小院里到底在想着什么,但我很感激从院子外边传进的任何声音,它化解掉母亲多少寂寞难耐的时光!特别是万物俱寂的晚上,那震天的锣鼓声,会让母亲的心安逸。

每次我回到家里,已经卧床好多天的母亲会安静地看一会她的闺女,然后又在鼓声中入睡。

母亲出身书香之家,却在幼年时父母双亡,因此,对尘世感悟颇深。尽管最后几个月已经不能言语,但面对自己有限的人生之路,依然是不慌不忙,安安静静,一辈子真正做到了坦荡,安然。

噢!我的母亲呀!我的娘亲!………

(二)《国风.邶风.击鼓》

其实,我在写上边那段文字前,跟着朗诵诗经的一个播音员读了好多遍《国风.邶风.击鼓》,播音员的声音浑厚,深沉,有磁性。

在他情绪饱满的朗诵声中,我的耳边一直响着“咚咚”的声音,无尽的联想让我的笔蠢蠢欲动。

我想写一点什么,于是想起了一年前的夏夜里,这最熟悉最喜欢也最感激的鼓声。

它和我此时听诗联想起的声音是如此相似,但是,我知道,这两者的内涵又是那样不同。

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文中主人公是一个征夫,也就是一个从军者。因为生在那个烽烟四起的年代,很不幸地,一身武功的他注定被当官的选中,随部队出国打仗。当他骑马出城的时候,丝毫没有被选中的喜悦,反而觉得那些只会夯土修城墙的士兵们是多么让他羡慕,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悲哀孤独的情绪从他得知要出国打仗就如影相随了。

原文: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他跟着卫国大夫孙子仲,联合陈,宋,蔡四国一起去攻打大国郑国。由于将领的刚愎自负和士兵们的消极情绪,他们只好撤出郑国,到陈国驻扎。

天哪,为什么还不让回国,回家!回家啊!四国联合都打不过郑国,为什么还不让我们回去休养生息。我的亲人们都在家里翘首以盼,我的刚刚新婚的妻子,她的心我的心,都在思念的烈火中煎熬。

他想起了娇美的妻子,想起了那个夏天,他在田里清理着那些老皮草,一不小心,手被皮草勒出血来。一点小小的伤口,在他眼里,是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了,每天的劳作,健身练武,磕着碰着的是经常的。但他有了新娘,有了此生的最爱,他就受到了更多的关护,他和她每天耳鬓厮磨,谁也离不开谁了。

现在,他每时每刻都在扑捉着孙子仲的一举一动,哪怕一丝回国的风吹草动也好安慰一下他那焦虑的心,可总是没有一点回家迹象。

原文: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这是在别的国家里,部队时刻都在转防,哪里才是我们居住的地方?还有我的马,它和人的性体可不一样,一刻也不老实,总想奔跑。

啊呀,又到哪里去了?

这样陌生的地方,这样迷宫一样的树林,我到哪里找它!没有马,我不能打仗,更回不了家。

漆黑的夜,林间鬼魅,叫人心悸,还有,刚下过雨的山林里,到处都是可恶的烂泥陡坡。本来,这可恶的拦路石砠,就让我筋疲力竭了。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能让我忘记一切的酒呀!可现在我到哪里找酒?树林深处有一个茅草屋,是一个躲避战乱的老人家暂时栖身之地,我去问问吧。

他说黑天的时候,曾经看见有一匹颜色发黄的瘦马到过这里,快去,也许到了林底了。果然,远远的树林那边传出马儿的嘶叫声。

原文: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战场上,这是掷地有声的誓言吗?

此时我和兄弟们手拉着手,说着的话,情景像是感天动地。但一败再败的战场,溃不成军的队伍,让人心寒。

即使军中有律条:“不死伍乘,军之大刑也”,但兄弟们还是早已失去斗志。逃跑的,战死的,再看那个所谓的“死生契阔”,原来是那么令人可笑和绝望。

原文: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一切都过去了,你们都逃离了战场,咱们再也没有团聚的缘分了,请原谅,战友们,是你们先离开我的,我也不能信守承诺了啊!

(三)珍惜岁月

《击鼓》,是一首典型的战争诗,反映的是一位长期离家去国的将士受尽战争磨难,渴盼回家的绝望情感。其实,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战争给无数人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多方位的。

刚看完一部二战时的电影《帝国的毁灭》。当我看到副统帅戈培尔和她的妻子孩子一家九口陪同希特勒一起死亡的画面时,我避开了。那七个无辜孩子的死亡,让人疼心。

统治阶级发动的战争,从来不会让无辜者走开,他们身心上的伤害是永远不能消除的,更不用说那些被迫从军随时面临死亡的战士。他们对战争的憎恨,是无法用语言完全阐述出来的。

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击鼓》成就了一首流传几千年的诗歌,诗歌背后那庞大的史料是后世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人何其幸也,生活在一个和平的繁荣国度,那代表战争的鼓声演变成喜庆的锣鼓声。

这一天的到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多少磨难啊!

在这个古老的国度,这么庞大的人口,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想想就让人感叹。

两年前,我的母亲,驾鹤西去。悲痛之余,又想到,能在这喜庆的和平年代,平安祥和地度过晚年,我的母亲是何其幸哉!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过一句话:“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一直喜欢读《诗经》,也就有了上边一点感想。

搜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点诗经(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