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碎片化阅读是兴趣的坟墓

我从小爱读书,那个时候只要是一篇文字,我就能很感兴趣地读下去。每每到读完的那一刻,心中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以及一种成就感。

正是这样的情感一直以来维护着我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也让我一直保持着对读书的喜爱。

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渐渐体会不到这样的幸福感了。读书渐渐地焦虑起来,读完的书也越来越少,很多书都只能读一半便失去了兴趣。一开始我以为是作者写作的问题,到后来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我才惊觉,原来是我变了。

想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大概正是我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智能手机,从纸质阅读逐渐转战到电子阅读的时候。

电子阅读的便利以及省钱的特性深深地吸引着我,但现在,我却有些厌恶了。

因为所有的电子阅读,都会潜移默化地使我接受一种阅读模式:碎片化阅读。

一方面,电子阅读很方便,相较于纸质阅读它的准备工作需要的更少,只需要打开手机APP或者专门的电子阅读器即可,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我现在空闲时间并不是很多,都有可能打开手机读上两段。

这样的模式,将我的阅读时间进行了更加细密的切割,虽然看起来是对时间的充分利用,却让我对同一篇文字的思考减少了,因为时间仓促,不允许我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这样一来,原本的阅读渐渐变成了一堂认字课,只是简单地辨别作者说了什么,但总不深究其意图为何,初高中生都知道,这样是做不了阅读理解的。

这样的阅读很明显于我无益,且让我在这样的过程中对很多有价值的文本产生了厌恶而错过它们,同时心情也渐渐地浮躁起来。

另一方面,电子阅读的内容纷乱复杂,质量也良莠不齐,如果是抱着提升自我的目的,便不能如从前那样荤素不忌,挑选合适的文章也是一件很深的学问。

但现在的碎片化阅读让文章都趋向于简单化,碎片化。这样的阅读最终导致的就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碎片化的知识是很难形成体系的,而不成体系的知识集团只会影响我们的三观不会建立我们的三观。

前不久逛时还看到一位简友写到,要提倡短幅写作,因为读者的时间有限,就要尽可能把篇幅压缩才能吸引读者,长篇幅只会让读者厌烦。

我不禁觉得,这难道不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吗?难道不应该是通过自己的文笔吸引读者阅读自己的长篇,哪能因为自己的长篇吸引不了读者就缩减篇幅来企图吸引读者注意呢?

但转念一想,又觉得有几分道理,若是读者早已习惯了短篇的碎片化阅读,那一看到长篇幅的滚动条就发怵,就厌烦,这时候作者的文笔再好,作用都是大打折扣的。

再一反省自身,作为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一员,这几年我又错过了多少本是值得一读,却因为不习惯而放弃的精品好文章呢?不免心中有些懊恼。

所以碎片化阅读,实则为兴趣的坟墓,不知不觉间消磨着对阅读的兴趣。

因此,在对待阅读这件事,我认为多么复古都不为过,每日找出一段完整的阅读时间,哪怕只有半个小时,打开一篇文章,手旁再准备一本笔记本,将思考与阅读融为一体,认真记录下一个个灵感迸发的瞬间。

光是在脑海中想想这般场景,都已经觉得足够吸引人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阅读:碎片化阅读是兴趣的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