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豫西游(3)

2022年4月5-6日,豫西自驾游第4-5天,6日游览了三门峡市陕州区的地坑院景区。

昨天变更了游览行程,今天的时间就充裕了很多。5日早晨吃过早餐在酒店附近溜了一圈,然后在房间待到12:00以后才退房,乘坐酒店服务员推荐的拼车去往三门峡汽车站。来到汽车站后,工作人员告知我们运城已经发现一例病历,车站已经停开所有发往山西的班车。突如其来的消息打乱了我们的计划,现在到运城游览已经没有可能。经过再次计划和咨询,我们还是按照原有的方案乘坐高铁去往临汾市乡宁县的云丘山景区游览。但此时我们的核酸检测结果已经过期,继续行程受阻。于是打车前往南站附近的黄河医院进行核酸检测,之后到附近的全季酒店投宿。在投宿的过程中,我们得知三门峡高铁站位于陕州区,而这里有中国著名的独特民居——陕州地坑院。于是我们计划明天上午先去地坑院景区游览,然后再乘高铁去往渭南北站,转车去侯马西站游览云丘山景区。

非常时期,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6日早晨看到信息,临汾云丘山景区因为疫情防控原因已经于5日关闭,这让我们不得不再次改变行程。先是考虑新乡辉县的郭亮村,也就是万仙山景区,但电话咨询也已经关闭,我们又把目光投向四川巴中的光雾山。光雾山是以十月底的红叶季节最为引人注目,现在游览则可以观赏正在盛开的杜鹃、杏花等,而且我们现在所处的三门峡距那里只有两个多小时的高铁车程,但高铁只有早晨8:22的一趟,这让我们今天在三门峡只有陕州地坑院一个景点的游览任务了。

陕州地坑院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距三门峡市区12公里,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于2012年8月开发建设,2013年底建成开放。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景区入口
民俗园山门

陕州地坑院景区的全称是“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这里以地坑院民居和黄河文化为底蕴,集游览观光、观摩体验和学术研究为一体,景区由21座既相互联通又相对独立的院落组成,每个院落都赋予一个主题。尽管我们来到景区已经过10:00了,但仍然是今天的第一批游客。从景区入口进入地坑院,缺少了由地面向下的过程,来到了地坑院的院落后,我们还以为是在仿造的地面围墙院落中,及至仰头看到了院落上面的树木,才感觉已经身处院落之中。

民居院
窑洞内景

地坑院景区的21个院落由地下通道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串展示民俗文化的风景与人文珠链。为了加深记忆,我专门把各个院落的主题标志牌拍摄了照片。它们分别是:1、陕州历史院。2、营造技艺院。3、民居院。4、婚俗展示院。5、农耕院。6、茶艺院。7、纺织刺绣院。8、全国剪纸院。9、陕州剪纸院。10、非遗展示院。11、虢州石砚院。12、人民公社院。13、老电影放映院。14、书画院。15、澄泥砚院。16、文苑院。17、制砚院。18、曲艺院。19、灯具灯谜院。20、摄影院。21、消防主题体验展览馆。

在陕州历史院,我们了解了“陕”、“陕州”、“陕西”的来历。据清乾隆年间撰修的《直隶陕州志》说:“山势四围曰陕。环陕皆山,故曰陕。”陕的周围,东有崤山,南有甘山,西、北隔黄河有中条山。依《直隶陕州志》的说法,陕这个地方确实是“山势四围”、“环陕皆山”,所以又称“陕原”。史载,秦惠公十年(公元前390年)占有陕时,在陕设县,自此,便有了陕县这一行政区域。此后,陕县时而属于秦国,时而属于魏国,后来还被韩国占领过。北魏孝文帝十一年(公元497年),置陕州。而在公元前1042年的周成王时期,周公旦和召公奭在陕原立石柱为界,分陕而治,这也就是今天“陕西”的由来。

在营造技艺院,我们了解了地坑院的建造工艺。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7米深,形成一个长、宽12-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一个坑;然后在坑的四璧挖10-14个窑洞;窑洞高3米左右,深8-12米,宽4米左右,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园拱形;再将其中一个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式的甬道斜向直角通向地面;这就是人们进出的通道,也称为门洞,门洞就是地坑院的出入口。地坑院内的各个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及茅厕、门洞等部分,各个部分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如何解决地坑院的排水问题呢?答案是渗井。地坑院在院内地面四周砌一圈青砖,形成略低于地面的院心,然后在院心一角(一般东南角居多)挖一眼开口1米左右的渗井,渗井底下呈葫芦形,院有多深,井有多深。井底铺垫炉渣,上面覆盖带孔的青石板。渗井除解决排水问题外,又可以起到积蓄雨水的作用。地坑院坚固耐用、防震抗震、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非常适宜人类居住,是中国民居的先进代表。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地坑院:虽然已经进入了村庄,但是却只见树林不见房;虽然能听见欢声笑语,却不知道人在哪里;虽然闻到了饭菜香,却没有看见厨房;虽然是冬天,住在里面却像夏天一样温暖。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2013年来视察后,给地坑院题词“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这是对地坑院的高度概括和赞誉。

营造技艺院

婚俗展示院中各个窑洞展示了陕州婚俗的花轿、服饰和装饰品等,但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院内的穿山灶,这是地坑院特有的炉灶,灶呈斜坡状依次向上,灶心相通,根据火力向上走的原理,依次开九个灶孔,可以同时放置九个锅,往上炉温逐减,可根据火候烹饪地坑院的特色美食“十碗席”。穿山灶的第一个火最旺,适合蒸煮,随着火力的逐步减弱,依次为炖、闷、保温的功能。看到这里,你不得不为这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所折服。

婚俗院的穿山灶

顺着旅游线路在地下通道中依次游览各个院落。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院子里都会栽有一两棵梨树,个别的院落还会有石榴树。大概有梨树寓意“大吉大利”、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的含义吧。早春的梨树繁花盛开,洁白的梨花、嫩绿的树冠仿佛是点睛之笔,让这一座座蕴育在黄土塬中的地坑院灵动起来,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还有一个发现就是21个院落中大部分都是“杨家院”,只有一两座康姓和赵姓院落,看来杨姓族群应该是这里民居的肇始者。

纺织刺绣院
曲艺院

游览了21座地坑院,我们来到了地面之上,从地面上俯瞰观赏一座座的地坑院。之后又到景区后面,游览了几座尚未修整的原生态地坑院,这里的地坑院由于无人居住,很多已经破败毁损,唯有院内的梨花开的正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无人居住的地坑院

时间已经超过12:00,我们结束地坑院的游览,步出核心景区。景区在地坑院左侧外围修建了仿古街区,街区中有百味巷、大戏台、陕州老茶馆等很多商业业态,但因为疫情原因,这里现在是完全关闭状态,街区内除了我们,空无一人。

老陕州茶馆

12:30我们回到景区游客中心,准备打车返回时却发现根本打不到车,询问工作人员告知我们公交车要一个小时后才可能会有一班。此时景区广场正好一台车来接有两位当地的游客,于是我们搭他们的顺风车返回三门峡市区,在一家名为“老洛阳味道”的餐厅,品尝了几道河南菜肴。

下午继续在酒店休息,7日早赴巴中游览,至此清明豫西游结束,河南,再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明豫西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