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6半夏泻心汤病机

这个半夏泻心汤,是辨治寒热错杂痞证的祖方。方证有两条,分别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



《伤寒论》149条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如果误下,邪热内陷较深,水热瘀结实于上焦出现满而硬痛等症状时,那就是结胸证,要用大陷胸汤来攻下上焦阳明实热内结。



如果误下,邪热内陷,但患者素有太阴寒饮,这是入里之邪与素体水饮互结于中焦,出现但满而不痛的痞证,就要用半夏泻心汤证来辨治。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也有一条半夏泻心汤证:“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这就直接点出了半夏泻心汤的主要证候:



呕、肠鸣或泄泻,心下痞满,病机就是寒热水火互结与心下,升降逆反。



所以说,半夏泻心汤证为厥阴病,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主治寒热错杂,寒多热少之证。主症就是呕,肠鸣下利,心下痞满。



病机就是胃虚,寒热水火互结于心下,中焦气机升降逆乱。



证候有心下痞满较重或伴恶心呕逆,下利,或不一定下利。因为厥阴痞证水热互结,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的便秘或排便不爽,也可用半夏泻心汤。



关于腹诊要点



〔学生C〕老师,我看您对腹胀腹泻的患者大都进行了腹诊,请您讲讲腹诊的要点吧。



〔老师〕腹诊是用经方辨治病证的很确切的辅助方法,现在很少有医生重视,现在就给大家简单谈谈腹诊的要点吧。



自古中医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都非常重视腹诊,将其作为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特别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腹诊证候有20多种,如: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说:“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用手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这就是说三焦阴寒内盛,中焦胃气虚寒,腹部痉挛疼痛不任用手触按。



《伤寒论》340条说:“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这是说下焦沉寒水饮凝聚而手按之则痛,也是说腹诊的一个诊断方法。《伤寒论》154条还说:“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这是说阳明热邪壅滞中焦,自感心下胀闷窒塞,但手按之无硬痛。也是腹诊的一个诊断方法。



此外还有“胁下痞硬”“胁下硬满”等诸多证候。



这些证候不仅仅是患者的自觉症状,更重要的是腹诊所得的客观体征,这就要求我们在应用《伤寒》经方辨治胸腹及两胁病证时,一定要重视腹诊这个重要的切诊方法。



我临证时除切脉外,常常用到腹诊协助辨证诊断。现谈谈辨治泻心汤证的腹诊体会和要领,这些都非常实用而简单:



1.体位



患者仰卧,自然呼吸,嘱患者全身放松,两手伸直置于身体两旁,或双下肢屈膝以使腹部肌肉松弛。



2.部位



腹部分为心下(剑突下方)、胃脘(上腹部)、大腹(脐周)、小腹(下腹部)、少腹(小腹两侧)五部分。心下、胃脘、大腹部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

泻心汤证主要诊察心下、胃脘及大腹部。



3.方法



检查时,医生手掌手指伸平,用触、摸、按三种方法,用一定力度,自上而下,先左后右,由轻到重,按切心下、胃脘及大腹部。



4.正常腹诊标准



腹壁肌肉手感温度适宜、软硬适宜,无异常凉热、胀满、肿块、压痛。



5.正常变异情况



儿童腹壁较柔软,青中年者稍硬,老年者虚软;脑力劳动者腹壁较软,体力劳动者及运动员腹壁较硬而有力;


女性腹壁较男性为软,经产妇腹壁较未生育妇女为软;


体型胖者腹壁丰满而微软,体瘦者腹壁下陷而微硬,久病者由于腹壁脂肪消耗,肌无力而呈干瘪舟状腹。



临床发现大多泻心汤证患者腹部体征的几个重要特点



(1)中焦里热征:腹诊时心下、胃脘及大腹部触摸都比正常稍热或灼热,触摸心下(剑突下方)、胃脘(上腹部)及大腹部(脐周)皆比正常稍热或灼热,可候中焦里热证。



(2)中焦气机阻滞征:胃脘及大腹部叩击声音呈明显鼓音,伴或不伴嗳气;或上腹部按之胀满顶手,或有压痛但不重,或自感痛无定处,时发时止。



(3)中焦胃虚征:胃脘及大腹部相对虚软,无压痛,或按之隐痛,喜温喜按,有或无胃脘及大腹部闷胀不舒;或胃脘及大腹部按之隐痛,喜温喜按,有或无胃脘及大腹部闷胀不舒。



(4)下焦水饮征:触及大腹及小腹,即下腹部、少腹(小腹两侧)有咕咕水声,伴或不伴溏泄黏便或排便不爽,候下焦水饮。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2-16半夏泻心汤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