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455天,20.1尧曰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55天

原文阅读:

20.1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lài),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译文讲解:

        尧说:“唉!就是你啦舜!依次登位的天命已经落在你身上。一定要保持中庸之道!假如四海都陷于困顿,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会永远终止。”舜也这样告诫过禹。

      (商汤)说:“我后生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谨明白无误地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也不敢掩蔽,都依天帝的心意来选择任用。若我本人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

        周朝大举封赏天下,使善人都富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如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

        认真检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修复废弃的职官,天下四方的政令就会通行了。复兴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断绝了的家族世系,提拔隐逸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

        重视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功绩,公平公正就会使百姓满意。

启发思考:

      今天开始学习《论语》的最后一篇《尧曰》,这是整部《论语》中最短的一篇,总共只有3章。通读《论语》的大工程,也进入到了最后一篇。

        这一大段话,是弟子们记述了孔子提练、总结的历史经验,尧帝以来历代先王的遗训,讲的是夏商周三代帝王禅让和治理的故事。中间可能有脱落之处,有点地方衔接略显突兀,但整体上,这一章的内容非常重要。后学们特意编辑在这里,是对《论语》中有关治国安邦平天下思想的一个强化总结,对后世中国古代政治伦理影响很大。

        我们来具体学习一下。前三句说的是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故事。三代帝王的几句话,各有侧重。

    第一部分是尧的话,重点在禅让。尧在禅让帝位时候告诫舜的话,舜在传位时也告诉过禹。这是非常重要的告诫。“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这就类似于发毒誓了。 尧的意思是,舜做这个首领,责任重大,一定要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恭敬虔诚、鞠躬尽瘁,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宁。如果做不好,你就不能在这个位子上了。

      《泰伯篇》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本章与之遥遥呼应,其特点是唯天为大、唯天为则,将政治权力的运行与自然法则或天命规制联系起来。

        三代之王对于四海之民的重视程度非常高,而且确实相信天意就是民意。如果不能执守中道,丧失了天下的民心,天命就会终止,上帝恩赐的福禄就会断绝。明智的君王都非常重视这个天命与民意的关系,他们戒慎恐惧,如履薄冰。

        这个观点,经过了孔子儒学的强化,孟子就明确地指出:所谓“天授”王命,绝非个人之间的私相授受,是天命即民意所向,才能传位。如果统治者自以为天命在身,倒行逆施,无所顾忌,败亡紧跟着就来了。这是从无数深刻的历史教训中得出来的宝贵经验,所以会作为最为重要的心法往下传。

        第二部分商汤的话,听着像是对天的告白,重点在承担责任。他以武力取代了昏暴的夏桀,他的这番话既是说给老天爷听的,也是说给所有在场的盟国、族人和官员们听的。他以天下共主的身份,替天下四方的各部族百姓来承担责任。

        汤的这段话,真不是简单地说说,而是有实际行动的。汤是怎么以一个人替天下百姓来代过受罚呢?他如何能做的呢?     

      商汤执政时期,遭遇天下大旱,连续七年,遍地焦枯。当时已经有着一些非常完整而复杂的巫术仪式。商汤作为天下共主,在当时也就是承接天命的大巫师。为了祈雨抗旱,他脱了自己的衣服,绑在树木上暴晒,祈求代民受过,最后终于天降大雨,缓解了旱情。这个仪式活动叫尪(wāng)。后代的民族学、人类学家,在很多地区还能发现一些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

        商汤这样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代价而祈雨,并非故作姿态,而且非常虔诚的重大举动。这种“罪在朕躬”的历史担当,正是上位者责任的体现,也是赢得民意民心的根本。

      接下来是周武王的话,重点在治国方略。武王灭商时,他身边聚集了非常多的贤才,这些人才才是安定天下四方的顶梁柱。他的意思是说,我会重用他们,封赏他们。

度量衡统一了,法律体系建立了,政府成立了,全国的政令就能通行了。

        同时,还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这是很有智慧和远见的策略,也开启了一种包容多元的文化性格,对后世的文化融合与交流,提供了非常典型的经验案例。

        最后这部分讲的“四重”是民,食,丧,祭,这是更为具体的执政方略。执政为官,要注意抓好这四个方面。做好了这四项事务,就抓住了为政治国的重点。这里的“所重四事”,是孔子对春秋之世以“祀与戎”二事为大的体制性思想,作出了根本性的扬弃和重构。

        四事中以“一民二食”居先,“三丧四祭”随之,而兵戎之事并未列入“国事所重”。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重民,国之本;重食,民之命;重丧所以尽哀;重祭所以致敬。

        “民”作为首项,排在所重四事之首。它不是笼统地重民,在食、丧、祭中施行教化;而是将民作为独立的主体率先关怀。在那个常常以兵戎相见的春秋之世,孔子的这一思想表述说明他以民本文化为百代政治立根基。“民、食、丧、祭”的政事顺序,是《论语》政治学的重要命题。究其要义,是在君权中注入民本的思想,在仁学中讲求中道。“所重四事”,使民本思想出现了内涵的重组和更新,尤其值得注意。

      综合而言,《尧曰》首章,是以上达天命、下察民本,复合而成纲纪的。孔子所论的国家文明要点,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和借鉴。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455天,20.1尧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