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ILL概述
TRILL的全称就是Transparent Interconnection of Lots of Links,顾名思义,其本质就是将非常多条链路透明地组织在一起,以致于上层IP应用感觉这仅仅是一条链路似的。它本质上是一个2.5层的技术,使用最短路径、多路径等三层路由技术来讲多条链路组织成为一个大二层网络,并支持VLAN、自配置、多播等二层功能。
它既有以太网的易配置特性,又有第三层路由的技术优势。
2 TRILL的背景
(1) 为什么以太网使用范围小有6字节地址,而IP在整个Internet中使用却有4个字节?
出于自配置的考虑。以太网设备的MAC地址是不须要配置的,也绝对不会冲突,由于不同以太网厂商购买不同地址块。
(2) 为什么须要TRILL,为什么不能仅用第二层或者第三层的技术来解决?
二层无法扩展到非常大,由于基于CSMA/CD的以太网支持的网络半径是有限的;假设引入网桥,那么就要使用STP生成树协议来防止环路;可是STP堵塞将造成了一半的网络带宽浪费和次优路由。
单纯使用三层的核心问题在于主机在移动的过程中,IP地址是必需要改变的,由于IP地址本质上是分给链路而不是节点的。
3 TRILL技术
RBridge:实现了TRILL协议的设备叫做Routing Bridge,简称RBridge.
TRILL头部非常easy:
ingress RBridge nickname (16 bits), egress RBridge nickname (16 bits), hop count (6 bits), and a multidestination flag bit (1 bit).
问题 二:TRILL为什么选择IS-IS作为底层路由协议,而不选择相同是链路状态协议的OSPF?
主要两个原因,1 IS-IS能够直接执行在第二层数据链路层上,进而实现自配置,而OSPF执行在IP层上,须要每一个路由器都先配置好IP地址才行;2 IS-IS以TLV为报文的基本格式,方便支持各种可扩展属性。
问题三:RBridge怎样获取nickname?
RBridge随机选择nickname,并与链路状态宣告报文一起洪泛通知给其它RBridge。
问题:TRILL是否支持增量部署?
当然能够,全然能够把现有以太网中的bridge替换成为RBridge,让两种设备并存于网络中。那么,RBridge之间由普通网桥bridge连接的网络仍然使用生成树STP,而且被RBridge视为一个单一的链路就可以。
问题:TRILL是怎样支持不同类型底层链路的?
在TRILL网络中,RBridge之间可能是多种链路层技术,比方以太网、PPP串行链路、IP或者IPSec或者MPLS。那么TRILL是怎样支持这些不同类型的底层链路呢?这是由于TRILL网络中传输的报文是三层封装的:
第一层头,也叫做hop-by-hop头,是由详细的底层链路决定。假设是以太网,那就是MAC头;假设是MPLS,就是MPLS头等,这个外层头的源/目的地址是每跳都换的;
第二层头,也就是前面所说的TRILL头。这个头里,源是前述ingress RBridge;目的是egress RBridge;
第三层头,真正进行大二层通信的端节点的二层地址。
问题:VLAN对于TRILL有什么影响吗?
如前述,TRILL网络的数据包有三个头:外头+TRILL头+内头。首先,在内头中的VLAN tag非常明显体现的是终端所属的通信广播域;而在外头中的VALN tag则是用于在普通以太网中连接不同的RBridge。在TRILL中使用的是指定RBridge,即DRB的方式。详细说,DRB选择一个VLAN号,比方VALN A,然后通知在同样以太链路上的全部其它RBridge,用于Hello和LSP的通信。此外,
1) DRB也用于决定哪个RBridge来封装和解封装哪个VLAN的数据包。
2) RBridge会在其LSP中宣告它所连接的是哪个VLAN的终端,以便仅仅接收相应VLAN的。
问题:多路径与TRILL是什么关系?
从技术渊源来看,多路径是第三层的技术,而不是第二层的。详细来说,在三层,路由器通过路由协议能够计算出多条等价路由路径,实现负载均衡,如ECMP;在二层,除了多播表项外,MAC表中的单播表项仅仅可能相应于一个出口。
那么,TRILL与多路径的关系就是,TRILL技术的出现,通过隧道封装,将三层IP多路径转发技术应用到以太帧转发上,进而实现将原本的二层MAC转发转换成一个类IP的三层路由转发。
4 TRILL实现
TRILL设备中肯定是有两个表的,一个是MAC表,用于学习源MAC地址,而且查找目的MAC地址所相应的RBridge nickname;还有一个是TRILL转发表,在TRILL域转发时用,即从ingreee RBridge怎样到达egress RBr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