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8,怎样区分“探究与引导”

怎样区分“探究与引导”

昨天想到,在上乘法分配律的时候,直接给出下列三道题目,要求是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14×7+14×3,    9×7+3×9,    23×17+83×23, 

一般来讲,孩子都会按照四则运算的顺序来运算。比如:

14×7+14×3=98+42=140;同时期待着有孩子用14×7+14×3=14×(7+3)=14×10=140这种算法。(如果万一没有,教师就直接说,在我班上有孩子这样做。)请问,这样计算可以吗?怎样来解释呢?

这时,教学就顺利转到探究14×7+14×3=14×(7+3)的道理上来。然后,讲解2个道理,一是乘法的意义,二是面积图形(数形结合)。这样教学,多多少少可以暴露孩子的原生思维,对乘法分配律的感悟更具有探究性。问题是假如孩子忘了乘法的意义,在没有有效激发起原来的知识点时,孩子对几个几的理解会到位吗?还有就是,假设发现孩子的基础知识不到位,又采用怎样的过渡语言呢?

总觉得这个时候的转化语言很生硬,有强行拉拽的味道。

  因此,为了课堂的顺利,还是决定采取老师讲解的方式。从谈话中慢慢引入乘法的意义,逐渐的明白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几个几+几个几等于前面的几个几相加,因为后面的几是同一个数。

  由此想到,真的让孩子在空白状态下探究是有困难的。教师适当的引导还是很有必要的。换言之,教师从基本知识点开始,慢慢引导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上观点,权当做是自己不改变教学设计的一种借口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11-28,怎样区分“探究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