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语

图片发自App


"望夏日长空,即为诗,虽然不在书页里。真正的诗,逃逸。"(艾米莉•狄金森)

      诗,跟语言一样古老,甚至更为古老。诗,是无声胜有声,是木叶无语纷纷落。诗,是两个默契的人说话,说着说着,进入沉默。"人,诗意地栖居"。诗是凡躯出生入死的本相,因而不妨说,每个人都是诗人,都默契于诗,虽然你常常忘了,因而也被遗忘。

      像暗夜中的北极光闪现,照亮虚空中的虚空,让无声者发声是诗人的天职。诗人体悟沉默,更痴迷于语言,他/她的心灵更为敏感,每当情动于中,不能自已,遂在语词的密林里耕耘,让语言从其根部发出颤音,让天地人神共鸣。


图片发自App

灵魂不死

在《理想国》一书的最后,柏拉图有一句名言:"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神和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让我们在灵魂上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势吧,越来越清晰的世界,我们还需要一直追寻!


图片发自App

花看半开

古人云:花看半开,饮酒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这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思想。这种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的处世哲学。天道忌盈,人事惧满,月盈则亏,花开则谢,这实际上也是处事的盈亏之道。凡事做到七八分处才有佳趣,太过则易衰,正如酒止微醉,花看半开。很有哲理,可为借鉴。


图片发自App

耳目宽则天地窄,争务短则日月长。

许多事情,听了还不如不听;许多世态情状,看了还不如不看。我们要有盲者和聋者的智慧,去听那无声之声,见那无色之色。当我们倾耳去听,极目去看时,我们所听所见都是有限;当我们闭目去看,掩耳去听时,我们掌握了无限。作诗亦是如此:极目去看,倾耳去听所得的外象,可能都不是诗;还只有再发挥闲目掩耳而得的无限想象的空间,才会具有浪漫的诗意。


图片发自App

李鸿章病卒贤良寺

19O1年11月7日,李鸿章因病卒于北京贤良寺,终年78岁。李鸿章临终前曾吟诗一首:"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这首诗气慨非凡。我们应佩服李鸿章看的远。他死后至今100多年过去了,时至今日,"海外尘氛"不仅一天未息,尚有加剧之势。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人民的军队,豈能等闲视之!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派李鸿章出访欧美诸国。最后,李鸿章取道加拿大回国。当他乘坐的"华盛顿"号轮船途經日夲横滨时,因马关之恨,73岁的他发誓终生"不履日地",拒不登岸。侍从们无奈之下,只得在美轮和招商局前来接他的轮船"广利"号之间搭起一块跳板,冒着掉到海里的危险,扶着他转换船只,颤巍巍地踏上了归程。读这段史料,合肥老乡历史人物李鸿章这骨气的一面,使我感动!

抛物线

一次李鸿章向他的同乡道员不耻下问:“什么是抛物线?"这位下属按照数学原理讲了一大气,讲到德國克虏伯大炮的弹道路线走的就是抛物线,李还不大懂。情急之下,道员反问:“中堂大人,您撒不撒尿?撒尿就是抛物线呀。李不禁哑然失笑,周围幕僚更是哄堂大笑。等大家笑完,李挤出的话最妙:“这就是庄子所谓'道在屎尿了'。难以想像,在那个封闭落后.气数将近的多事王朝,头上顶戴花翎,脑后依然拖着长辫的李鸿章居然还在研究抛物线的科學原理,可敬可佩!


李鸿章与合肥庐剧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派李鸿章出访欧州。访法时,在法国外长汉诺威举行的欢迎仪式上,司仪人员请两国大臣唱本国国歌。汉诺威自是没有问题,他唱了《马赛曲》。可李鸿章却犯了难,因为大清朝没有自己的国歌。情急之下,李中堂竟将自己合肥家乡的庐剧小调《八仙过海》搬了过来,引吭高歌,听得法国人肃然起敬。  我记得在合肥双井巷小学读书时和庐剧团是隔壁,经常听到庐剧团演员练嗓声……我还看过著名庐剧演员丁玉兰演出的"借罗衣"电影,庐剧"老先生讨学钱"."秦学梅观画"等经典剧目,其优美旋律,合肥口音之道白,使当时我們合肥观众听得如醉如痴,叫好声一片。可惜现在人们和传统已渐行渐远,看庐剧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不失是一种可憾之事。


图片发自App

读读康有为   

      他总是那么"不合时宜"。在封建统治时期极言改革变法,而在反封建的改革中却坚定保皇。他托古言改制,是封建卫道士眼中蔑視圣人的狂徒;在打倒孔家店的反封建呼声中,他却坚定地捍卫孔子,畅言孔教,成为新青年眼中的封建卫道士。他对世界局势有着深刻的预见,早在第一次上书时就预见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他深知教育才是他成就的更久远的事业,他用自己钻研古典的精神钻研西学,才子陈千秋和梁启超等拜倒在他门下。天怜幽草晚情浓。他感情世界丰富,一生三妻三妾,堪称老夫少妻之典范…总之,他的选择从来没有踩在历史的节拍上,但他却成功地预见了历史,他的思想又总是被历史逐渐证明着。读读康有为,我们必能更好了解中国近代史和近代思想文化…正如梁启超所断言:"若夫他日有著二十世纪新中国史者,吾知其开卷第一页,必称述先生之精神事业,以为社会原动力之所自始"。          毛泽东主席更明确指出:"自从一八四O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图片发自App

天下好人

苏东坡最佳的名言,也是他对自己最好的形容就是他向弟弟子由所说的话:"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难怪他快快活活,无忧无惧,象旋风般活过一辈子,为我们留下如此多经典诗篇……人生最大的范畴只有"百年三万日",但这已经够长了……他的肉体难免要死去,但是他来生已变成天空的星辰,地上的雨水,照耀.滋润.支持所有的生命……这就是乐天才子苏东坡的奥秘。


图片发自App

  孔子的养生之道。

春秋時代,孔子活了72岁,实属罕见(其时人平均寿命约30岁)。孔子高寿自有秘诀,其养生之道,从《论语》中可窥一斑,很值得学习借鉴。首先,以"三戒"修身养性。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即年轻时,血气未定,戒之迷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正旺,戒之好斗;年老了,血气衰弱,要知足常乐,莫贪得无厌。其次,孔子以善为念,慈悲为怀,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大德者必长寿!三是孔子乐观大度,他说:"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乃尔","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人要开朗乐观;孔子兴趣广泛,爱好音乐,他在齐国听到韶华章,竟"三月不知肉味",并谓之曰:"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爱好山水,他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陶冶性情于山水之中。孔子还常习武,精通射御之术,《呂氏春秋》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可见孔子力量之大......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出言不慎,往往会招来灾禍"。东汉末年,宦官"十常侍"专权,大将军何进与袁绍等人密谋铲除宦官,由于机事不密,何进反被宦官所杀。孔子晚年喜欢研究《易经》,在熟读《易经》后,写下了许多解释《易经》的名句,其中有提到如何做人和修身养性的问题。在解释《易经》第六十卦"节"卦时,孔子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孔子在将近五十岁时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将近五十岁学习《易经》的故事,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详细的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当时的书,用漆写在竹简上,以皮带串订,称作"韦编",孔子反复阅读《易经》,串订的皮带断了三次。孔子在熟读《易经》后,写下了许多解释《易经》的名句,其中有提到如何做人和修身养性的问题。《易经》第六十卦"节"卦"初九"的爻辞是:"不出户庭,无咎"。意思是"不出门庭,不会有过失"。孔子在《易经·系辞上传》引申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祸乱之所以发生,往往是有人出言不慎导致的。君王言语不慎密,就会失去有才能的臣子;臣子出言不慎,就会招来灾祸,甚至有可能丧失生命;机密的大事不慎密,就会造成灾祸,所以君子应言语慎密,不可以随便发言。孔子所言不虚,在中国历史上,因"君不密"而"失臣"和"臣不密"而"失身"的事情屡有发生......


图片发自App

李清照与酒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真一世奇女,一个女子,喝得晕乎乎的,连回家的路都找不着了,即使在今天,也不多见。李清照是中国古代女诗人的魁首,而其爱酒之深,亦可与李白、苏轼等同列。在李清照笔下,酒与她的诗词一样,随着她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而变化,显得多姿多彩。早期,李清照的词主要是写少女情怀的浪漫,以及与赵明诚的相亲相爱。此时,清照词中的酒,也是一种浪漫、潇洒与祥和的美丽,前面这首《如梦令》便是例证。另外还有"雪里已知春有意,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樽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等等。李清照的词被人吟唱最多的就是那首《声声慢》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靖康之乱,诗人仓皇南渡,国破继之以家之,丈夫赵明诚病逝,清照流离失所,老来无依。在饱经了人生的炎凉风霜后,李清照已不再是当年闺中抒情的少女,此时的酒,已满是凄凉之意。另一首同样有名的是《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人其情其酒其词可知。另外,李清照还有一些写离别之情的,如"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间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蝶恋花》);有写思乡之情的。如"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旺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鹧鸪天》);有写相思之愁的,如"莫许怀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浣溪沙》)等等。这些词中,女诗人的诗才与酒香一起流光溢彩。李清照爱酒在女子中少有,而其为人亦刚烈,又可令多少须眉男子生出愧色。一首短短五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真成了千古绝唱。


图片发自App

君子之交   

      1919年春,齐白石第三次进京,住法源寺。他在"荣宝斋南纸店"把润格挂出,生意仍冷清。这时经齐如山介绍,梅兰芳与齐白石见面,梅很尊重齐,两人成忘年之交。一次在一处堂会上,齐老先生应邀先到一步,由于穿着朴素,又与众多身着锦罗绸缎的达官贵人毫不相熟,便独自坐在角落。正当他暗自后悔不该来时,梅兰芳在众人的簇拥下缓步而入,却突然挤出包围急步来到齐白石的面前,恭恭敬敬地鞠躬并唤声:"老师!"然后搀他起身扶他在前排坐下。梅兰芳的行为让众人诧异:梅兰芳怎么会如此谦恭地去招呼这样一位有些寒酸的老头?有好事者问梅兰芳:"这人是谁?"梅兰芳大声且自豪地说:"这是名画家齐白石先生,也是我的老师。"大家恍然,纷纷上前和齐白石打招呼。齐白石此刻的心情无以言表,他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梅兰芳以这样一个方式为他"挽"回了面子。事后,他精心绘了一幅《雪中送炭图》,并配诗一首:"曾见先朝享太平,布衣蔬食动公卿。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梅兰芳收到画和诗,也很感慨,他认为学生敬师乃天经地义,却蒙齐白石如此感激,心中不安,便给齐白石回了一首诗:"师传画艺情谊深,学生怎能忘师恩。世态炎凉虽如此,吾敬我师是本分"。可见,君子之交是何等意味深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语)